【第三十一讲】(4 / 7)

我们看这个经文,其实它有六段。当然佛陀主要是要去发明即空即假即中的道理。但是你可以感觉得到,佛陀的重点在“即空”。你为什么攀缘?就是你认为它有实体。我们一个人为什么愿意向外攀缘?因为你认为那个是真实的东西。

但是我们从佛陀的开示,知道我们看事情没有看到事情的全部,这是一个严重的问题。释迦牟尼佛把事情分成三段:第一个,你从什么地方来?第二个,你往哪里而去?第三个,就是它的过程。我们一般人看事情看到它的过程。比方说有人赞叹我们,有一个境来刺激我,用一种美好顺利的境来刺激我,我产生欢喜心。这个时候我们在这个欢喜心活动的过程当中产生执着,然后就乱动。迷惑、取着、乱动,就开始造业。有人又毁谤我,我们也是在这个毁谤的过程当中、生起瞋心当中产生迷惑、取着、乱动。

佛陀告诉我们说,你要去探讨一下,你这个欢喜心是从什么地方来?“你从什么地方来?”你说他毁谤我、他赞叹我才有。不对!外境是一个色法,色法不能产生内心,不可以。那么你欢喜心结束了,那么它又到哪里去呢?

所以本经当中,我们要读出佛陀的意思。就是说,我们怎么去观因缘所生法当体即空?这个空观怎么观呢?每一部经都有它的善巧。本经的观法就是,你观这个事情的头尾就好了,你不要它的过程。你从什么地方来?你将往哪里而去?所以古人说“来无所从,去无所止”。

我们要永远记住一个观念,每一件事情,它的来的地方跟去的地方,答案只有一个:每一件事情是从“空性”而来,从“本来无一物”而来,最后还是回归到空性。它只是整个业力在表现出来的时候,暂时的一种假名假相假用,如此而已。其实,你把它参透了,每一件事情都是从空性而来,也都是回归到空性。所以它当体就是如来藏妙真如性,它当体就是没有离开我们的真如本性。你能够把这个观念参透了,你就知道,其实我们生命只是一个阶段性的因缘。不但是眼入如此,一切法都如此。

子二、明耳入即藏性

【图二】

好,我们看子二,明耳入即藏性。

这个“耳入”指的是我们在胜义耳根当中一种听闻的功能,它也是一种色心的和合体,叫作耳入。

我们看第一段的经文:

阿难!譬如有人,以两手指急塞其耳,耳根劳故,头中作声,兼耳与劳,同是菩提瞪发劳相。

佛陀讲出一个譬喻说,说是我们一个人,“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为什么就有这个听闻的功能呢?他说有一个健康的人,这个人他无缘无故突然间做出一个很奇怪的动作,他把他两个手掌的手指快速地塞住他两个耳朵孔,这个耳朵里面的空气跟外面的空气没办法交流了。塞久了以后,这个耳朵里面就产生一种疲劳的相状,头部就有嗡嗡的声音出来。就是本来没有声音嘛,本来也没有一个听的功能嘛,但是你用手去塞住耳朵,塞久了你就虚妄地出现一种嗡嗡的声音。这个时候,能够听到声音的耳根跟所听到嗡嗡的声音,都是菩提心性当中的一个疲劳的相状,如此而已。

它每一段都有迷真起妄。我们解释一下迷真起妄的意思。有两句话要记住,就是“真本无妄,因迷故有”。就是说真心是没有虚妄相的,为什么有呢?一念的迷惑而有。为什么有生死?本来没有生死!本来没有生死,怎么会有生死?那一念的妄心显现出来的。我们今天不是说已经有生死了,然后你硬生生把它消灭掉。不是这样子,而是法本来就无生。这个观念很重要!比如说,你忏悔业障。你说,诶,我有业障。你要真的有业障,你就永远忏不干净。是本来没有业障,它只是一个假名假相假用,一个因缘的作用而已。比如说这个世界上真的可以听得到嗡嗡的声音,那这个声音永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