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五讲】(7 / 8)

是声音所生。因为你听到声音而没有听到耳识嘛,所以说耳识不是声尘所生。

“闻则同声,识已被闻,谁知闻识?”你说,我听到声音的时候,我也听到耳识,那这件事情就很严重了。那这样子,“识已被闻”,耳识变成了一种所闻,那谁是能闻呢?本来耳识是一个能了别的,却变成了一种被动。它本来是主动的、能分别的,却变成一个所分别的、被听闻的。那么这个时候能分别的是谁呢?因为识已经变成所闻了!一个东西,不能说又扮演一个能闻,又扮演一个所闻,不可能。那么这个时候,耳识已经变成所听闻了,那谁是能听闻的呢?那么能听闻的变成没有了。

“若无知者,终如草木。”那么一个人失去了能听闻的耳识,失去了了别性,那就跟一个无情的草木一样。所以说,你听得到你的耳识,也不合道理。你听得到,那是谁听得到?没有人听得到。因为你听得到耳识,那耳识变成被听到,那谁是能听到呢?就没有这个东西存在了。

寅三、非因共生

我们看“共生”。

不应声闻杂成中界,界无中位,则内外相复从何成?

我们也不应该说,声尘跟耳根两种参杂而创造一个中间,叫耳识。为什么呢?因为“界无中位”,中间的体性是很难安立。我们前面说过的,耳识由耳根所生,而耳根是有情,声尘是无情,那么这个耳识变成一半有情、一半无情,那么这个体性变成杂乱。它杂乱了以后,连带地连耳根、连声尘都不能建立了。因为中间不能建立,内处外处都不能成立,所以共生是不合道理的。

丑三、结妄归真

所以我们作一个总结:

是故当知,耳声为缘,生耳识界,三处都无,则耳与声,及声界三,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说是依止耳根来攀缘色尘的因缘,而产生中间的耳识,这个的确是有它的因缘的假名假相假用。这个讲因缘即假。但是,“三处都无”,耳根、声尘跟耳识都是“因缘和合,虚妄有生;因缘别离,虚妄名灭”,它是当体即空的。可以说是来无所从,去无所止,觅之了不可得,它真实体性不可得。但是,虽然不可得,身为一个菩萨应该对耳根、声尘跟耳识保持一个非因缘非自然、一个即空即假即中的中道的观察,这个才是正确的观察。

其实,我们很容易去发觉耳识是不真实的。你看,我们讲同一个声音。我们有时候在聊天,我们十几个在聊天,有一个人讲一句话出来。一个人如果经常赞叹别人的话,他那个耳识,他耳根跟声音碰撞的时候,产生的耳识都是很舒服的,他总是觉得别人在赞叹他;如果你经常毁谤别人,你试试看,你的耳根跟声音碰撞的时候,产生的耳识都是很刺耳的,老是觉得别人在挑你毛病。这个你自己很容易感觉出来。

所以,我们菩萨为什么叫借境修心呢?从外境的因缘你就知道,你大概造什么业造得比较重,大概很清楚了。所以这个即假是很有道理的。根跟尘碰撞,产生一个识,我们菩萨是从这个识当中来产生反省跟检讨;凡夫是看到这个识就随识而转,那就完了,就跟着虚妄而走,那就是惑业苦。菩萨观察即空即假即中的时候,他是不迷不取不动。哦,为什么我听到别人讲话,都好像有人在毁谤我?那一定我有这个业,才会怎么样?循业发现!菩萨从这个地方开始忏悔。他是借假修真,从这个假名假相假用当中去观察过去的业哪一个方面比较重。但是,它既然是即空,它是可以改变的。

这段意思就是说,当我们的耳根去碰撞声尘,创造一个现前的耳识,这个耳识,我们应该怎么去观察它最正确。就是即空即假即中最正确,它当体即空、当体即假、当体即中。而这个时候,你这样子观察,你就安住在首楞严王三昧,你就正确地走上成佛之道,不偏空、不着有,一方面能够无住,又能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