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五讲】(6 / 8)

经文就正式地说明,其实耳识是因缘所生法,是不自生,不他生,不共生。但是这样子讲太简单了,我们往往很难从这几句话去明白它为什么不自生、不他生、不共生的道理,所以佛陀必须要为我们钝根人再详细地发挥。说这个耳识的自体,假设耳识是有真实体性的,那么身为一个耳识,它到底是从什么地方而来?是从耳根所来,以耳根为界?还是从声尘而来,以声尘为界呢?提出两个假设的问题。从问题当中,佛陀再加以发明。

丑二、妄相无体 分三:寅一、非因耳生;寅二、非因声生;寅三、非因共生

寅一、非因耳生

看经文:

阿难!若因耳生,动静二相既不现前,根不成知,必无所知,知尚无成,识何形貌?

不是耳根所生。这段经文我们要注意,它是分两段:第一段是发明胜义根,第二个是浮尘根。

先看胜义根。说耳识是从胜义根所生。胜义根它是微细的四大。说,阿难!假设我们耳识是从胜义耳根所生,那这个地方有问题了。就是说,耳识是以耳根为根本,但事实上,当外境的动静二相(动相就是有声音,静相是没有声音)假设不现前的时候,其实我们连根的了知功能都不能生起。既然耳根都无所知,这个知的功能都不能成就,何况是它所生起这个了别的识呢?没有了声尘的刺激,连耳根的根的功能都不能生起,何况是识的功能?所以,识从根而生,根本不合道理,因为你离不开声音的。这是说胜义耳根不能生。

看浮尘根。

若取耳闻,无动静故,闻无所成,云何耳形杂色触尘名为识界?则耳识界,复从谁立?

说是耳识从浮尘耳根所生,而事实上,没有外境的动静二相,其实这个浮尘耳根也不能生起明了的功能。这是第一点。其次还有一点,说是“云何耳形杂色触尘名为识界?”浮尘耳根,简单地说就是我们的耳朵。这个耳朵,其实它是属于身根的一部分,那它所对的是一个触尘,并不是一个声尘。这样子一讲的话,你身根所面对的是一个触尘,那么怎么能够建立一个耳识界呢?说是一个身根怎么会创造耳识呢?这个是不合道理的。所以,浮尘根能够生起耳识,是不合道理的。因为浮尘根是身根的一部分,它所面对的是一个触尘。所以耳识不能说从耳根所生,它不能自生。

寅二、非因声生

再看下一段:

若生于声,识因声有,则不关闻,无闻则亡声相所在。

先到这个地方。说是他生。耳识假设是由声音所生,那么这样讲,耳识因声尘而有,以声尘为根本,那就不关于闻。那跟这个闻,跟耳根的闻的功能就没有相关。反正你有声音就能产生耳识,有没有耳根就没有关系了。这个跟事实也不相符合。为什么呢?“无闻则亡声相所在。”一个人耳根败坏,你看你耳根败坏,外面怎么吵怎么闹,它根本不能生起了别作用。没有耳根的明了性,有声音也没有用。所以,你说声音能够创造耳识,不合道理。没有耳根,你还是不能产生了别。

其次,识从声生,许声因闻而有声相,闻应闻识,不闻非界,闻则同声,识已被闻,谁知闻识?若无知者,终如草木。

这又从另外一个角度来发挥:假设耳识是从声尘所生。好,那么我们纵然允许你说在声尘当中就具足了耳识——耳识从声音所生,当声音出现的时候也就产生一个耳识,而这个耳识能够了别音声的动静之相。那这边有问题了,“闻应闻识”!那我们听到声音的时候,我们也应该听闻到耳识才对呀。因为声音能够创造耳识,你听到声音,你应该同时也听到耳识。那这样子的话,听到耳识就有两种情况要分别了:

第一个,“不闻非界”。假设耳根能够闻声,但是却不能听闻到耳识,“不闻”。不能听闻到耳识,那表示识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