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五讲】(5 / 8)

个东西没有自性。所以我们常说这个东西无头无尾。其实佛陀在讲经典就告诉我们,每一件事都是无头无尾,它只是一个中间的过程,来无所从,去无所止。因缘和合,虚妄有生;因缘别离,虚妄名灭。你应该从这个地方看到空性。一个有智慧的人,哦,它没有一个头,也没有尾巴,那表示它无自性。我希望大家听到空性的时候,不要以为什么都没有。空的意思它是没有不变真实的体性,它是自性空。

好,但你安住在自性空,那你只有解脱的因缘,你不能成就资粮,万德庄严。所以菩萨要观即假。因缘所生法,它是有它的假名假相假用,这一点不能忽略。为什么叫假呢?因为它是变化的,它是差别的。每一个人的想法不同,所以每一个人看人世间,各有各的道理,各有各的假相。

我们之前讲到一个公案,说一个母亲。这个母亲她看大儿子读书的时候,大儿子在打瞌睡,拿一本书;后来她看小儿子在读书的时候,也拿一本书,也在打瞌睡。但是她的眼识产生不同的作用。你看她的眼根跟大儿子的相一碰撞的时候,啪!创造一个眼识。她这个眼识是怎么了别的?她说这个大儿子很懈怠,非常懈怠,一拿到书本就打瞌睡。他平常不一定会打瞌睡,他拿到书本就打瞌睡。她产生这样的眼识。但是她看到小儿子的时候,她的眼根去碰撞她小儿子的色尘的时候,啪!也创造一个眼识。这个眼识是赞叹的眼识。这个小儿子非常了不起,他连睡觉的时候都舍不得把书本放下去。是不简单啊,你看这个人到睡觉的时候,还不忍心把书放下去。

那么你说这个东西有真实性吗?当然没有真实性。我们可以肯定一件事情:她的母亲跟这个小儿子的业是比较善的善业,所以她创造出来眼识的了别性是赞叹的成份多。所以我们跟某一个人因缘差的时候,你很难产生一个美好的眼识。那问题在哪里呢?我们老是活在假相,就什么事都不要做了。因为你受过去业力的影响,你怎么行菩萨道?你永远活在过去嘛。

所以佛陀告诉你说,这个假相是不真实的,因为它受过去的因缘业力的主导。所以佛陀告诉一个菩萨,不要太相信自己的感觉。因为你的感觉受过去业力的影响,你什么事都不能做了嘛。你永远活在过去,你就没办法突破了。所以即假就是说,我们的确要面对很多的过去的业力跟现在的现实生活的碰撞产生的很多的“因缘和合,虚妄有生;因缘别离,虚妄名灭”。菩萨遇到这样的人事因缘,怎么来调整自己?怎么来借假修真?其实这个地方是很难很难,即假是非常困难。你要找到你的定位,做你该做的事情,然后你再想办法把这个即空跟即假做一个平衡,空有同时,空有无碍。那么这个时候你就怎么样呢?你就安住在首楞严王三昧,你就开始成就如来的密因,也就慢慢成就菩萨的首楞严王的功德。当然,这个地方的观念你要不断地重复地熏习。

这个地方是说明眼识是即空即假即中的道理。其实这每一段经文,都在帮助你怎么修观、依教起观的。

子二、明耳识界即藏性 分三:丑一、总标三界;丑二、妄相无体;丑三、结妄归真

【图二】

我们看下一段,明耳识界即藏性。

这个地方是说,当我们内处的耳根去碰撞外处的声尘,会产生现前一个明了分别的耳识;而这个耳识,其实它当体也是即空即假即中,也就是我们的如来藏妙真如性,只是我们当面错过而已。

丑一、总标三界

看经文:

阿难!又汝所明“耳声为缘,生于耳识”,此识为复因耳所生,以耳为界?因声所生,以声为界?

佛陀又把我们的所观境标出来,说,阿难!正如你过去所能够明白的道理,说内处的耳根去攀缘外处的声尘,这种相互的因缘的碰撞而产生了一种耳识的了别作用;这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