们的眼识不随色尘而变化,是恒常存在的,但是它从色尘所生。诸位!我们讲过,色尘是一个无情之物,是没有感觉的。如果你眼识从一个没有感觉的东西创造出来,那你也应该没有感觉;没有知觉,那你怎么能够去了觉虚空所在呢?这个跟实际也不合道理。所以总而言之,这个眼识不能说是从一个无情的色尘所生。
寅三、非因共生
我们再看第三个。前面讲不他生,这讲不共生。
若兼二种,眼色共生,合则中离,离则两合,体性杂乱,云何成界?
说是眼识是从眼根跟色尘两个和合而后把它创造出来的,看这样讲有没有道理。
“若兼二种,眼色共生”,说是眼识是兼带着眼根跟色尘,两种的和合而共同生起的,那这个地方有问题了。什么问题呢?“合则中离,离则两合,体性杂乱。”如果说当眼根跟色尘合在一起的时候,两个共同创造了眼识,那么这个眼识一半是属于眼根所生、一半是属于色尘所生,中间就产生一个很大的隙缝。另外,当它离开的时候、当眼识消失的时候,那么眼识一半还给了眼根,另外一半还给了色尘,这样子的合离过程当中就产生了一种体性参杂混乱的过失。因为你眼根是一个心法,色尘是一个无情的色法。一个有情跟无情创造一个眼识出来,那么你这个眼识当合起来的时候,一半是有情,一半是无情,那你到底是有情,还是无情?你说我这个东西的体性一半是有情,一半是无情,世间上没有这种东西!你要么有情,要么无情,没有说一半是有情,一半是无情。这个体性是参杂混乱的,所以根本不能构成一种界,你根本没有一种活动的范围。所以说是共生也不合道理。
这样我们前面假设的问题就不能成立了。我们前面假设是什么呢?说眼识是有独立自主的体性。但事实上不然,因为我们找不到它的来处。你从什么地方来?它也不从眼根而来,也不从色尘而来,也不从两个和合而来。所以我们得到的结论是什么?觅之了不可得。
丑三、结妄归真
所以我们作一个总结:
是故当知,眼色为缘,生眼识界,三处都无,则眼与色,及色界三,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这个总结的意思就是说,我们依止眼根跟外在的色尘为因缘,而创造一个了别的眼识,这只是一种暂时的假名假相假用。这个讲因缘即假。事实上,当我们去探讨它的体性的时候是三处都无,眼根也没有自性,色尘也没有自性,眼识也没有自性,都是因缘即空。前面讲即假,这里讲即空。总结下来,眼根跟色尘及它从中间产生的眼识,其实是本非因缘非自然性。你不能说它单独的因缘,也不能说它单独是自然,我们只能够说它是空有无二、空有同时的一种中道的实相。
这样子学,我们发觉,佛陀不断地训练一个菩萨依止常住真心在观外境的时候,你要保持即空即假即中。我们刚开始在训练自己的时候,先观察即空这一部分。就是说,每一部经在发明空义是不同。你看本经发明空义怎么发明?很简单。你看,我们看一个东西,过去、现在、未来。佛陀把过去砍掉,这个东西来无所从,它没有从什么地方来;把未来也砍掉。比如说我们今生的世界,比如说我从什么地方来。你说我从前世而来,不对!因为前世的你跟今生的你不一样。我前世是一个女众,一个女众的五蕴身心怎么创造今生的男众呢?这不合道理。所以我们不能说从前世而来。你说你从前世而来,你前世是长这个样子吗?不是这个样子。好,前世,来无所从。你说,诶,那你将往哪里而去?我要到来生去啊。也不对!你来生也不是长这个样子,你来生也不是这个想法。
所以你看,每一个法就是怎么样?来无所从,去无所止!在观察一件事情的时候,你看到一个东西,你把头砍掉,尾巴砍掉,你就知道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