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七讲】(5 / 8)

的理体,而安住在不生不灭的首楞严王三昧,破障。所以,我们的心接触外境的时候,一定要修三观,才能够会事入理。

子六、明意识界即藏性 分三:丑一、总标三界;丑二、妄相无体;丑三、结妄归真

【图二】

我们看第六段。子六,明意识界即藏性。

这一段的意思就是说,我们依止内在的意根来攀缘外在的法尘而产生一个现前的明了识,叫作意识。这个意识的作用是刹那刹那生灭的,但是它的体性却是如来藏妙真如性,是我们众生本具的真如佛性。

丑一、总标三界

看经文。

阿难!又汝所明“意法为缘,生于意识”,此识为复因意所生,以意为界?因法所生,以法为界?

佛陀说,阿难,又如你过去所能够明白的这种唯识的道理,我经常讲一个观念说,我们依止意根来攀缘法尘,这两种因缘的相互的作用,而产生一个现前的明了分别的意识出来。当然,这个地方也就说明了我们对于整个法尘的了别。这个意识是因缘所生的,它不是自生,也不是他生,也不是共生。那么,“此识为复因意所生,以意为界?”还是“因法所生,以法为界”?

首先也是一种相反的论证,假设这个意识是有真实性的。有真实性,它一定有一个来的处所。是因意根所生、以意根来当作根本,或者是由法尘所生、以法尘为根本呢?提出两个问题。

丑二、妄相无体 分二:寅一、非因意生;寅二、非因法生

我们看佛陀的后面的回答。

阿难!若因意生,于汝意中,必有所思,发明汝意;若无前法,意无所生。离缘无形,识将何用?

这第一段。它回答有两段,我们先讲第一段。佛陀说,阿难!假设这个意识是由意根所生,换句话说,这个意识是不需要经过法尘的刺激,就能够生起了别的作用。那这样子有问题了。佛陀说,在你的意根的明了当中,你的意根一定要有一个所思缘的境界,才能够去发明你的意识了别作用,这才合理的。意根必须有一个所对的法尘,才能够产生了知。你说,我的心攀缘佛像,我的心才能够产生信心,第六意识产生信心的作用。说我信心哪里来?我不要看佛像,就产生信心?不可能嘛!你一定有一个所缘境,才能够产生一个心的作用。你说,我看到他就很欢喜。你为什么会欢喜呢?因为你跟他很有缘。你说,我看到五欲的境界而生起贪欲的烦恼,一定要怎么样?“于汝意中,必有所思”,在意根当中一定是“仁者心中,必有一物”,你才能够产生意识的活动。你说,我心里面本来无一物。那你的心是不能活动的,你的心安住在如的境界,你识不能活动。识的活动,必须在意根当中有一个所思虑的境界,才能够去触动你的意识。假若没有这个法尘当作所缘境,那么我们连能思惟的意根都不能生。这个地方的意根就是,假设我们没有法尘当所缘境,连能思惟了别的意根都不能生。所以意根离开了所缘的法尘,根本就没有形相、没有作用。连意根都不能生,何况是识?怎么生起呢?就算你识生起,没有法尘,你识又能够生起什么作用呢?所以,你说意识是由意根所生,是不合道理的,因为缺乏了法尘的所缘境,连意根都不能生,何况是意识?所以这个自生是不合理的。这第一段。

我们看第二段。

又汝识心,与诸思量,兼了别性,为同为异?

这个地方是讲同异的差别,这是第二个破。又者,你的第六意识跟“诸思量”(这个思量当然讲意根,意根就是恒审思量)——恒审思量跟它的了别性为同为异(恒审思量了别性就是讲第七意识,讲意根;这个识心是讲第六意识)?说是意根创造了意识,那么这两种的了别性到底是相同还是不同?第七意识把第六意识创造出来,那么这两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