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见”,当我们详细地分析这种空——空就是所缘的明、暗、虚空这种相状,以及分析能分别的见的时候,我们发觉,不管是能分别的见还是所分别的虚空,它们两个都是没有边际可得的。都没有边际的时候,那我们怎么能说它们不是同一体呢?因为你找不到两个边际。两个都没有边际,那两个只好融为一体了。所以说“非同”不合理。
那么非异呢?“见暗见明,性非迁改,云何非异?”我们这个能见的功能,暗时见暗,明时见明,它的体性并不随明暗的改变而有所改变,所以你不能够说非异。因为明暗是生灭的,而我们这个见是不生灭的,所以它们不应该是同体的,所以非异。破非异。
我们看总结,总破直审。
汝更细审,微细审详,审谛审观!明从太阳,暗随黑月,通属虚空,壅归大地,如是见精,因何所出?见觉空顽,非和非合,不应见精无从自出。
所以,我们应该对人生的道理要详细地观察,深入地观照乃至于如实地观照。说是光明是从太阳而有,黑暗是随顺黑月而有;通达是属于虚空之相,而壅塞是归于大地而有,那么这个光明、黑暗、虚空、大地各有各的因缘。如果它们之间相互作用创造一个能见的见精,它到底是从什么地方而来?因为“见觉空顽”,能见的这个根:见闻觉知是有明了性的,而虚空却是一个无情的东西。有情跟无情,它们两个既非彼此参杂地和合,也不可能上下地结合,因为体性不同,一个是有明了性,一个没有明了性。那你怎么能够说它是有自体的、它是从什么地方而来呢?所以这个地方是破和合相。
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我们再看。“不应见精无从自出。”你也不应该说它是自然而生,这破非和合相。
总而言之,整个六根之相,是不自生、不他生、不共生,是非因缘非自然,它是当体无生。它的相状是“当处出生,随处灭尽”的即空即假即中的生灭的影像而已,没有真实体性。这样就破我们对它真实体性的执着。
前面是破妄,这以下显真。
壬二、明大均
我们先看第一段,融性合会。
若见闻知,性圆周遍,本不动摇,当知无边不动虚空,并其动摇地水火风,均名六大,性真圆融,皆如来藏,本无生灭。
前面我们是破除六根的相状是虚妄的,这以下说明六根的体性是真实的,而且是周遍法界的。说事实上,这个见闻嗅尝觉知六根的体性,是圆满的、是周遍法界的,而且它的体性根本就是没有生灭相。相状是有生灭的,有因缘它出现,没有因缘就消失掉;但是体性是不生不灭的,它随时存在那个地方,等你去感应。所以,我们应当了知,广大无边的虚空以及这种生灭变化的地水火风,它的体性都是属于六大。我们前面说,这个“大”的意思就是周遍法界,它的体性都是真实而圆满法界,都是我们现前一念心性,本自具足,本无生灭。所以这个地方,把相状的虚妄相破了以后,看出它的本来面目,就是我们的一念心性,清净本然,周遍法界,是随时随地存在的,根本就没有生灭的。
我们再看第二段,警令觉悟,是佛陀对阿难尊者的一个告诫。
阿难!汝性沉沦,不悟汝之见闻觉知,本如来藏。汝当观此见闻觉知,为生为灭?为同为异?为非生灭?为非同异?
所以说,阿难尊者,长久以来我们的心都是对外相产生坚固的执着,所以不能够回光返照见闻觉知的体性。因为我们在相状的执着而失去了广大的体性,不知道这个体性当体就是如来藏、当体就是我们众生本具的一念心性,这是我们的本来面目啊。所以我们应该假借这个因缘,回光返照见闻觉知的体性,到底是生是灭?是同是异?是非生灭?或者是非同非异?这个前面都说过了。从这个地方去相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