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二讲】(3 / 8)

地对比,你就可以知道,其实这六根本来就无生,本来就没有生灭。

我们在生命当中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就是对某一个相很执着,结果我们就忽略了它广大的体性。就好像说,一个大海,大海当中被风一吹产生一个水泡,我们对那个水泡很执着,结果失去了整个大海,因小失大啊。

我讲一个禅宗的公案,诸位体会一下。禅宗平常都是打坐,观想:你从什么地方来?你来到这个地方之前,你的本来面目是什么?找到生命的根源。平常各自用功。有一天这个老禅师就考试了,把所有的禅师集合在大殿。大家入座的时候,这个大殿的正中央放一个脸盆。禅师考一个题目,说这个东西不能叫作脸盆,大家道一句,这个叫什么?有人说,这个不能叫脸盆,叫作大的碗嘛;有人说,这叫大的盆子。大家就开始讲话了。后来有一个禅师,大家都讲得差不多了,他站起来,向老禅师顶礼以后,面对脸盆,一脚一踢,就把脸盆踢走了。踢走了以后,再跟禅师顶礼,再入座。

禅师说,这个人是答对了。为什么答对呢?因为我们习惯性被自己的名言思想带动而看到了脸盆的相状,但没有看到它的体性是遍满的。这个禅师一来,把这个相状踢走以后,大家回光返照:哦,原来这个脸盆是一个当处出生、随处灭尽的一种即空即假即中的影像而已,有因缘它就显现,没有因缘就消失嘛!但是我们对“脸盆”这两个字产生很多的想象,哦,这可以干什么……而忽略了脸盆的本质是从哪里而来。所以这个禅师一脚一踢的时候,“打破虚空笑满腮”,玲珑宝物当下就显现出来了,“玲珑宝物豁然开”。

不过,看这个公案,我有一种个人的想法。我觉得这个禅师,从大乘角度要圆满一点,他把它踢走以后,最好把它拿回来再放着。为什么?我讲个道理诸位听听看。佛法不是破相,是破执着。你把那个相破了以后,你还是要假借这个相借假修真。你说六根是觅之了不可得,但是你念佛难道不需要六根吗?你拜佛不需要六根吗?你要创造来生更大的功德,你还得靠你现前的六根。

所以诸位要认清楚,我们是破除心中的执着,不是破除相,“但除其执,不除其相。”你说,哦,六根,你看它也不是自生,也不是他生,也不是共生,那我从现在开始我也不吃饭了,也不照顾它了,让它自己败坏!那你也完了,你也没办法修行。

诸位要知道,“相妄”,虚妄的意思,不表示它不存在。虚妄的意思就是它是暂时存在的,你只能够借用。你可以借用它,但是你不能认为它是经常存在的。虚妄就是说,你可以借用你这个身心世界来积功累德。但是你要有心理准备,它因缘到的时候,消失的时候,它不告诉你,它不管你的,它要走就走的,你没办法控制它的。觅之了不可得,因为它来无所从嘛。如果你现在的身心世界是有一个地方来的,那就不会改变,就永远是你的,你今生是这样,你来生也是这样。但事实上不是这个意思。你今生所有的因缘都是暂时借你用的。所以你现在就是跟生命在比赛,看谁比较快。我要赶快利用这个因缘!既然是假,但是你要怎么样?借假修真。你用这个因缘来积功累德,拜佛、念佛、忏悔业障、积集资粮。然后,你这个因缘结束了,你一个新的心态、新的业力又创造一个好的六根出来。好的六根从哪里来呢?它本来就存在。既然它本来就存在,为什么之前不会显现呢?因为你过去没有这个业力嘛。所以,诸位要去体会:体性是遍满的,相状是因缘显现的。佛陀在前面的三卷一再重复这个观念,这是整个修首楞严王三昧的基础。

壬三、显理性

我们看第三段的显理性。

【图一】

汝曾不知如来藏中,性见觉明,觉精明见,清净本然,周遍法界。

随众生心,应所知量。如一见根,见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