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二讲】(4 / 8)

法界,听嗅尝触,觉触觉知,妙德莹然,周遍法界,圆满十虚,宁有方所?循业发现。

这一段,是把整个六根的体跟它的用作一个总结。

先看它的体性。说阿难啊,你从来不知道这个六根的体性,其实就在我们一念心性当中本来具足。怎么说呢?因为“性见觉明”,这个见闻觉知的体性,是本自真空的。本自真空又“觉精明见”,这个真空的体性又具足十法界的染净的六根的体性,这叫作性具的思想,它本来就存在我们一念的广大遍满的心中。而这个心是清净本然,是周遍法界,是离一切相,是即一切法。这个地方是说明六根的体性是本来就存在的,这个部分你不用去费心,它本来就存在的。那么这一部分不是我们该用功的。

该用功的,应该是第二段。说是“随众生心,应所知量,循业发现”。那么六根,好的六根、不好的六根都存在,为什么有些人出现好的六根,有些人出现不好的六根呢?因为随着众生的迷悟、他的染净的思想、他所产生的善恶的业力,而各人循业发现。比方说,我们六根当中的其中一个:见根。这个能见的见性是周遍法界的,乃至于其余的,听是耳根,嗅是鼻根,尝触是舌根,觉触是身根,觉知是意根,整个六根的体性都是具足微妙不可思议的功德。“莹然”就是像白玉一样的清净光明,它周遍整个十法界,圆满十方虚空,哪有说固定的方所呢?哪有说一定只有佛陀有殊胜的六根,我们没有殊胜的六根?其实所有殊胜的六根到处都是。你有这个业力你就可以显现;你没有这个业力,你到哪里都一样。它没有固定的方所,它是清净本然,周遍法界。

好,我们看总结。

壬四、斥迷惑

世间无知,惑为因缘及自然性,皆是识心分别计度,但有言说,都无实义。

这个道理前面都说过了。我们从六根的相状来看,我们的确看到每个人的六根不一样。你看有些人眼睛很好,他看得很远;有些人眼睛近视。你看阿罗汉的眼睛,他一入定的时候,看整个三千大千世界就像看手中的一颗槟榔果一样。菩萨能够观察百千大千世界,佛陀能够观察无量无边的世界。为什么六根的差别差那么多呢?答案很简单:你有什么样的心量,你就有什么样的六根。

我讲一个小故事,诸位体会一下。说在非洲,地中海的南边有一个国家叫阿尔及利亚。这个国家的乡村种了很多的稻米。这个稻米到快要收成的时候,农夫辛辛苦苦了一段时间要期待收成的时候,来了一群猴子。猴子就把这些稻米中比较好的都拿走了,剩下都是一些比较差的。所以农夫就感到非常的无奈,也非常的生气。

后来,有一个村庄有一个很有智慧的老者,他就想一个办法来对治这个猴子。他就做一个铁器,这个铁器就像花瓶一样大,这个铁器的瓶口小小的。关键在这个瓶口,当你的手是放松的时候,刚好伸进去,但是你的手要攥成一个拳头的时候,就拿不出来了。它那个瓶口就刚好你手掌可以进去,拳头就不能出来。

然后这些农夫晚上就在瓶子里面放了很多新鲜的白米,再把这个铁罐绑在树上。结果第二天看到好几只猴子手上抓着白米不放,它昨天一个晚上就跟那个瓶子在那边较劲,它就不肯把那个手上的米放下来。经过了几十年几百年,代代相传。几百年过去了,从来没有一个猴子愿意把手上的米放掉,没有一个猴子做得到。结果,这些猴子,因为抓到手上这个白米,失去它一生的自由:被抓到了以后,卖到了动物园去了,甚至有的牺牲它的生命。

这个道理不只是发生在猴子身上,其实众生的心态都是这样。就是说,为什么我们一辈子都做凡夫,问题在哪里?为什么文殊菩萨他就能够做文殊菩萨呢?我们讲心境决定你的处境。你看,宗喀巴大师说,我们今生都为了自己来谋福利,结果我们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