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二讲】(5 / 8)

什么?我们从早到晚所做的一切都为了自己着想,结果我们得到一个非常卑贱的六根。生生世世如此,都没改变,就像这个猴子一样。文殊菩萨、普贤菩萨他们所作所为都是为众生,他产生广大功德的六根、神通变化的六根。那你会问说,那我的六根从哪里来呢?文殊菩萨六根从哪里来呢?其实讲实在话,我们每一个人来的地方都是一样。你说从哪里来?清净本然,周遍法界,宁有方所?从哪里来?本来就存在嘛!我们不能改变我们的心态,我们的生命就不断地这样下去。这个不是说上帝创造的,不是这个意思。这个是生命的一种不能改变的轨则——随众生心,应所知量,循业发现。心境决定你的处境。

所以你看所有的修行者,第一件事情,发菩提心,先把你的胸量放大。当然你说,那菩提心怎么发得起来?先明白道理,你要把人生参透。你能够彻底地放下,才能够彻底地承当。蕅益大师说,没有高超的品格,你不可能产生广大的胸量,不可能有这些殊胜的修行出来。你看佛陀,佛陀到现在怎么修行都还没有讲,讲了三卷的经文,都在讲这个道理:你从什么地方来?十法界的众生从什么地方来?这个道理非常重要!你要从这个地方开悟了以后,你才能够知道怎么修行,是这个意思。阿难尊者也即将开悟了,再一科阿难尊者就要开悟了。

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我们大概《楞严经》最难的部分快要结束了,前面三卷最难,后面都很简单。你这三卷的道理了解了,后面的话都在应用,它开始应用。为什么它会做一只蚂蚁?为什么它会变成一只鸟?它会变成一只狗?会变成一只马?都有它的因缘。都是相妄性真,各有各的因缘。

辛七、明藏性即识大性 分四:壬一、破妄执;壬二、明大均;壬三、显理性;壬四、斥迷惑

【图二】

我们看第七科,明藏性即识大性。这个藏性就是我们现前一念心性。这个“识”,是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六识的了别性。就是,这个六识其实是我们一念心性当下具足的,六识的作用是假借事相的因缘而显现的,所谓的相妄性真。分四科:一,破妄执;二,明大均;三,显理性;四,斥迷惑。

壬一、破妄执

先看“总标识性”。

阿难!识性无源,因于六种根尘妄出。汝今遍观此会圣众,用目循历,其目周视,但如镜中,无别分析,汝识于中,次第标指,此是文殊,此富楼那,此目犍连,此须菩提,此舍利弗。

首先,我们把这个根跟识的关系说一下。六根是五俱意识的第一刹那,它是一种自性的分别,不带名言的,所以它得到的是诸法的相状。六识是五俱意识第二念以后,我们第六意识产生一种名言分别,产生很多的思想。你看到这个花,这个花很漂亮,开始就着这个花产生很多很多的名言妄想,这个就是所谓的计度分别。一个是带名言,一个不带名言。

好,那么我们看这个六识。首先我们看六识的体性。说“阿难!识性无源。”眼耳鼻舌身意这六种识,它的体性是没有一个根源的,来无所从,去无所止。其实,没有根源,简单地讲就是它遍满的意思,它是周遍法界,没有固定的处所。它必须假借六种的根跟六种的尘,就是六根去攀缘六尘,相互作用,这个中间才创造六识的了别出来。它的作用是这样子。

根尘的相互作用创造六识的关系,这以下就详细说明。比方说,“汝今遍观此会圣众”,说你在这个楞严法会当中,你用你的眼睛去普遍观察诸位参加法会的圣众。“遍观”,正是讲的是能见的根;“此会圣众”是所见之尘。那么根尘的作用,就产生了一定的效果。我们刚开始,“用目循历,其目周视,但如镜中,无别分析。”我们刚开始依止眼根,就循着次第一一地观察,在我们眼睛的范围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