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二讲】(6 / 8)

观察,我们看到很多很多的圣众。这些圣众就好像镜子当中显现一种影像,而我们能够对这个影像有所了知,但是不能产生一种名言的分别。不能产生名言分别,不能带动名言,不能带动种种的思想,只有了知它的形相。然后慢慢地,“汝识于中,次第标指。”等到根尘的作用第二刹那以后,就带动了所谓六识的产生。那么六识就能够对于这个所观境一一明白地指出:喔,这是文殊菩萨,这是富楼那尊者,这是目犍连尊者,这是须菩提尊者,这是舍利弗尊者。我们就能够把这些影像加上很多很多的名称,对这个名称去思惟它的功德:目犍连尊者神通第一,舍利弗尊者智慧第一,等等。这种思惟的功能就是六识;只是取它的相状,这是六根。这个地方把根跟识分清楚。

我们看下一段,征问原由。

此识了知,为生于见?为生于相?为生虚空?为无所因突然而出?

现在正式进入主题了。说这个眼识产生了别的功能,到底是从什么地方来呢?是从眼根的见产生的?还是生于外在的尘相?还是生于虚空?还是没有因缘、突然而有呢?我们先作一个假设,说这六识是有自体的,有自体就有地方来,看它从什么地方来。

我们再看“别破妄执”。先破因根生。

阿难!若汝识性生于见中,如无明暗及与色空,四种必无,元无汝见,见性尚无,从何发识?

说,阿难!假设我们眼识的了别性是从眼根而生,那这等于是自生,眼根创造了眼识。但事实上,如果没有明暗色空这四种尘境的刺激,在没有四种外尘的情况之下,我们能见的根都不能生起作用。能见的根尚且不能生起明了,又怎么能够发动这个了别的识呢?没有外境,连根都不能生起,不要说识。所以说自生不合理。

下面破因尘生。

若汝识性生于相中,不从见生,既不见明,亦不见暗,明暗不瞩,即无色空,彼相尚无,识从何发?

假设我们这个眼识的了别,是从外相、四种的尘相所生,不是从见根而生。那么如此一来,在缺乏能见的眼根的情况之下,我们既看不到明相,也看不到暗相。明相暗相都不可见,乃至于一切的色法之相、一切的虚空之相都见不到。那么种种的尘相尚且见不到,眼识又怎么发动呢?眼识的目的就是了别这些尘相,结果你连尘相都看不到,那要怎么了别呢?所以不能够说从尘生。

继续阅读

我们看,破从空生。

若生于空,非相非见。非见无辨,自不能知明暗色空。非相灭缘,见闻觉知无处安立。处此二非,空则同无,有非同物,纵发汝识,欲何分别?

说这个眼识是有自体的,是生于虚空,从虚空而来,那么这种情况叫作“非相非见”。既然它从虚空而来,那么它不须假借外在的尘相,又不必假借内在的眼根,这叫“非相非见”。那么在“非见”的情况下,没有能见的眼根,我们事实上是不能辨别明暗色空之相。那么在“非相”的情况之下,没有所见的明暗色空之相,这个“非相灭缘”,如果没有所见的明暗色空之相,那么它的因缘也就消失了,见闻觉知也就不能安立了。没有所见的尘相,那所缘的尘相消失了以后,其实能见的眼根也没办法存在了。

所以,“处此二非”,在此“非相非见”的二非当中,“空则同无,有非同物。”那么这种情况,你说虚空能够生起眼识,在非见非相的没有见也没有相的情况之下,虚空就好像是跟“无”一样,又怎么能够发动识呢?“有非同物”,好,即使你说虚空是存在的,但是虚空又不像万物一样有种种的形相,它是无形无相,那么它创造那个识,纵然能够发动识,“欲何分别?” 又能够分别什么呢?因为虚空是处在一种非见非相的情况之下,就算它发动识又有什么作用呢?这个识就是在了别尘相的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