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二讲】(7 / 8)

结果它的尘相消失了,你发动这个识又有什么作用呢?所以这个空产生识不合理。

我们看,破无因生。

若无所因突然而出,何不日中别识明月?

说是眼识是没有因缘,那怎么有呢?是突然之间冒出来的,没有任何理由。那佛陀就反问了,为什么你的眼识不在面对太阳的时候,突然间看见晚上的月亮而生起了别呢?因为你说无因缘嘛,你为什么不面对太阳却看到月亮呢?不可能嘛。你面对太阳,你只看到太阳;你面对月亮,你只看到月亮。你因为太阳的因缘而看到太阳,因为月亮的因缘而看到月亮,这个都是要因缘,不是说没有因缘就可以出现的。你要拜佛,你要有一个佛像。就是说,什么东西都要有因缘的,所以无因缘生是不合理的。

好,我们看总结,总破直审。

汝更细详,微细详审!见托汝睛,相推前境,可状成有,不相成无,如是识缘因何所出?识动见澄,非和非合,闻听觉知,亦复如是,不应识缘无从自出。

所以我们应该在这样的一个六识的因缘当中,好好地、详细地、深入地观察。能见的眼根是寄托在眼睛之内,而所见的尘相是属于外在的境界,一个是内,一个是外。“可状成有”,凡是有形相的就是属于色相,而没有形相的就是属于虚空,所以能见的眼根、所见的尘境,色相、虚空各各不同。在这四个不同的因缘当中,组合之下创造了你的眼识。那么这个眼识是被四个不同的东西创造出来,那你说它从什么地方而来?

“识动见澄”,眼识是动态的,它是一个了别的;六根明了的这个根是静态的,它是不能够带名言的。两种体性不同,所以“非和非合”。它们既非是一种互相的参杂的和合,也非上下的结合。“闻听觉知,亦复如是。”其余的闻听觉知,其余的五识“亦复如是”,它们都不是和合而生,当然也不应该说是无因无缘自然而有。

这个地方等于是破除六识,它不自生、不他生、不共生,它的结论是本自无生。也就是说,它只是一个虚妄的相状,来无所从,去无所止,是即空即假即中的一个生灭的相状。如果它要有一个来的处所,那这个东西就永远不会消失掉。永远都不会消失,其实对我们是不利,非常不利啊!我不知道诸位怎么想的。如果你的身心世界是有实体的,前生的你跟今生的你完全一样,来生的你跟今生的你也长得一模一样,思想也一样,你觉得这样好不好啊?生命都不能改变,你怎么做都不能改变,这样子就麻烦大了。你永远是你,佛陀永远是佛陀,那么这个业力就没有关系了,就不能所谓的“循业发现”了,那你修行干什么呢?修行不能改造生命,那修行干什么呢?所以说,一定要怎么样呢?它没有真实的体性,所以你的修行才能够改变。

我跟你讲实在话,你今生的想法跟前生的想法是完全不一样。你看你前生是一个做生意的,做生意的人的价值观跟你出家以后思想是完全不同。你来生如果没有到极乐世界,你变成一个天王,你的想法也不一样。所以我们常常说,换一个位置,就产生不同的想法。这个是事实。为什么?因为它没有实体。它没有实体,所以它随因缘变化。所以这个地方是说明无生,破除我们对相的执着。它只是一个“当处出生,随处灭尽”的暂时的相状而已。当然,这个相状我们也不应该排斥,我们要假借这个六识来思惟极乐世界的功德,来产生我们往生的愿望,借假修真。

我们今天先讲到这个地方。三卷过以后,整个《楞严经》的基础就讲完了,后面的半卷“广破余疑”其实从这个观念发挥出来。

我希望大家把这个“相妄性真”的观念好好体会一下。你说你持楞严咒、持大悲咒有功德,大悲咒的功德从哪里来?你说功德从大悲咒来。不对!大悲咒能够创造功德,那就不用你去持了,你放个录音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