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次第迁流,终而复始?
这段的经文分成两小段,第一段是富楼那尊者引用佛陀的开示。他说,世尊!正如您老人家前面的四科经文说的,在十法界的世间当中,这一切的有为诸法,包括了六根、六尘以及六识的种种的作用,乃至于产生五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这种种的色心诸法,这种生灭变化的因缘法,你说它们是相妄性真的,它们的相状是生灭的,但是它的本性却都是我们众生本具诸佛所证的如来藏妙真如性,都是清净本然的。这正是佛陀前面说的会事入理的观念。这一段是引用佛陀的法语。
第二段正式说明心中的疑惑。那么,“云何忽生山河大地诸有为相”呢?也就是说,既然我们众生本具的如来藏妙真如性是清净本然的,是离一切相的,那么怎么就能够产生众生的依正二报,这种身心世界、这种有为诸法呢?产生有为诸法以后,又会产生一种次第的迁流变化,乃至于终而复始相续地循环不断,包括有情众生的生老病死,无情世界的生灭迁流。
这一段经文的大意是说,在二乘人的观念当中,既然心性是无为法,身心世界是有为法,怎么一个无为法能够创造一个有为法出来呢?这是二乘人心中的迷惑。
这一点我们简单地说明一下。我们讲到现前一念心性的时候,它不是有为法,但是它也不是无为法。我们不像二乘人,二乘人讲空性,那真的是无为法。我们讲心性的时候,它不是有为,也不是无为。因为它随缘不变,是跟无为相应;但是它不变又随缘,又跟有为相应,所以它是亦有为、亦无为,非有为、非无为。
从这段经文当中我们可以知道,二乘人对于心性的随缘不变之体是认同的,但是对这个不变随缘之用产生了疑惑。也就是我们前面说的,这一念清净心能够“随众生心,应所知量,循业发现”,能够受业力的熏习而变现身心世界。随缘的作用这一部分,二乘人的确是产生了障碍。就是,既然清净本然,又怎么能够变现这些山河大地,变现出来以后它又不断地流转?这个是说明理违事难。
壬二、从七大文中起相违性难
第二个疑惑,是从七大的经文当中产生了事相违背理性的这样一个难问。
我们讲一下这个理跟事。本经要讲到理的话,那都是讲心性,以不变为理,心性是不变。讲到事相,就是讲身心世界。前面是说一念心性是怎么变现成身心世界,理违事难;这段“相违性难”是说,身心世界又怎么能够回到一念心性?前面是说一心怎么产生万法,这个地方是万法又怎么能够回归到一心。这个地方产生了障碍。
我们看经文。
【图二】
又如来说,地水火风,本性圆融,周遍法界,湛然常住。世尊!若地性遍,云何容水?水性周遍,火则不生,复云何明水火二性,俱遍虚空,不相陵灭?世尊!地性障碍,空性虚通,云何二俱周遍法界?
第一段的经文也是引用佛语,说,世尊您老人家在“七大”当中讲到一个观念说,地水火风乃至于空大。当然,身为七大,相状是生灭的,但是它的本性,所谓的如来藏妙真如性,是圆融无碍、是周遍法界,而且是湛然不动、是不生不灭的。相状是生灭的,而体性是不生灭的。这个观念是佛陀前面说过的“相妄性真”,这个没有问题。
这以下就正式地说出他心中的疑惑,说:“世尊!若地性遍,云何容水?”身为一个地大,地大的体性是坚固的,是一种障碍的,而水的体性是湿润的,有地大就不能含容水了,有水就不能有地大。在二乘人的观念,是认为地、水这两种性质是互相障碍的,那你怎么能够说是相互圆融呢?这是第一个问题,地、水的两个法门的互相障碍。
再看第二段,这一段是讲到水火之间的障碍,说“水性周遍,火则不生”。说水大是一个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