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五讲】(6 / 7)

”,妄想是没有理由的,没有原因的。妄想从哪里来?它本来就是没有根本嘛,达妄本空嘛,你说它从哪里来?它只就是一念的迷情嘛,“妄本无因,因迷故有。”你不能够说妄想从真心出来,那就完了。清净本然怎么会有妄想?我们只能够说,因为我们迷失了本性,所以产生了妄想。

后面佛陀又讲一个故事。他说,什么叫迷真起妄呢?说有一个人,一个很健康的人,早上起来照镜子的时候,欸,突然觉得:“我的头不见了。”他的头还在,但是他认为他头不见了,产生这一念的迷情。然后就到处说:“我的头到哪里去了?”一个有智慧的人过去,一个巴掌“啪”打过去,欸,他醒过来了。他醒过来的时候,他头就在了;但是他在迷惑的时候,他头也在啊。他只不过是怎么样?只不过是一念的迷情嘛!

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所以我们凡夫跟佛差在哪里呢?“梦里明明有六趣,醒后空空无大千。” 只就是一念的迷情,所以虚妄地显现了三界。当我们返妄归真的时候,最后觅之了不可得。

这个就是所谓的迷真起妄。这个观念,这四个字,佛陀后面会详细地说明。

好,这当中有两段:第一个,总辨真觉;二,别明迷悟。

庚一、总辨真觉 分二:辛一、直指觉性本来寂照;辛二、双破觉非明与不明

首先看第一段,佛陀先拢总地来辨别众生真实的觉性,就是众生的本来面目是什么。这当中分两段:第一段,直指觉性本来寂照;第二个,双破觉非明与不明。

辛一、直指觉性本来寂照

【图三】

“直指觉性本来寂照”是说,我们真实的觉性其实本来具足“寂”跟“照”两种功德。看经文就容易清楚。

佛言:富楼那!如汝所言,清净本然,云何忽生山河大地?

这一段先牒示、按定富楼那尊者的疑惑。他说,富楼那,正如你所说的疑问,你说我们这一念心性是清净本然。“清净”这两个字我们解释一下。当你在大乘经典看到“清净”这两个字的时候,你要怎么解释它?清净的意思就是离一切相。也就是说,它不是杂染,但是它也不是清净,它不是清净相。你说,欸,它是清净相,那就完了。如果它是清净相,它怎么能够现出杂染相呢?所以,清净就是说,它不是杂染相,它也不是清净相,它是离一切的对立,叫作清净。这个观念要清楚。

身为一个众生本具的心性,它是离一切相的,而且是“本然”,这样的一种相貌是本来如此的,不是经过后天的造作而有的。那么,这样的一个清净本然的相状,怎么就能够产生山河大地、身心世界出来?

这段经文是先按定富楼那尊者心中的疑情,这以下就正式地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我们看经文。

汝常不闻如来宣说,性觉妙明,本觉明妙?富楼那言:唯然世尊,我常闻佛宣说斯义。

佛陀说,富楼那尊者!你过去应该经常地跟随在佛的旁边,那你是不是曾经听过佛陀讲出一个观念,说是“性觉妙明,本觉明妙”呢?这个“性觉” 跟“本觉”都是一个东西,都是讲到如来藏妙真如性当中的一个本觉的理性。这个本觉的理性,它是妙明的,是具足光明的。这个“妙明”,这个光明放在下面的时候,表示它是寂而常照的。寂指的是如如理,照指的是如如智,以如如理而生起如如智,这叫寂而常照。那么“明妙”呢?是刚好相反,是照而常寂,依如如智还照如如理。所以这个地方就是说,我们众生的本性是觉性当中有光明,光明中有觉性。先把众生的本来面目指出来。

富楼那就回答说,是的,世尊!我经常听闻佛陀宣说如此深妙的意理。这个地方等于是先按定本性。也就是说,在我们还没有迷真起妄之前,那么到底我们的相貌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