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我们看讲义的癸三,结责迷情。
前面佛陀讲到如来藏妙真如性圆三谛理,所谓离一切相而即一切法的观念以后,这个地方作一个总结,来诃责凡夫跟二乘心中的迷情。
我们看经文的地方总共有三段,先看第一段。
如何世间三有众生,及出世间声闻缘觉,以所知心,测度如来无上菩提,用世语言,入佛知见?
这一段就是一个总标,把凡夫跟二乘的迷情标出来。我们简单地说明一下。
我们前面说过,凡夫二乘最重要的迷情就是心外求法。他不管修什么样的善法,都没有安住现前一念心性。我们看下面的经文就知道了。
“如何世间三有众生”,这个“如何”,蕅益大师说有责备的意思,就是“为什么”。在有漏的世间当中的三有,包括了欲有、色有、无色有。三有这个“有”,是包括整个三界的有漏的因果。有漏的因果怎么产生的呢?其实就是我们众生一念向外攀缘的迷情而有的。比方说,欲有,他所追求的就是五欲的果报。他为什么去布施?为什么修学五戒?为什么修学十善呢?他心中是追求一种五欲的果报相。色有,他所追求的是一种清净的色法。他为什么修学禅定?他就是要追求一种清净微妙的色法,所以他变成一个色有。无色有呢?他所追求的就是那一念的分别心,他要的是那个寂静的分别心。也就是有这一念的迷情的因素,就招感了果报,由果报当中又产生另一念的迷情,而构成了一种三有的循环。
继续阅读
“及出世间声闻缘觉”,二乘人心中也有迷情,他离开了一念心,追求心外的一个偏空的寂静的涅盘。这个也是他的迷情,他也是不喜欢安住在现前一念心性。
所以佛陀作一个总结:总而言之,凡夫跟二乘的最大的毛病,就是以自己狭隘、有限量的分别心来测度如来的无上菩提。这个“以所知心”,我们前面讲过了,就是凡夫跟二乘的迷情。凡夫执着在有相的地方,二乘执着在偏空的地方,总而言之都是一念的向外攀缘。以这种向外攀缘的心,来测度如来的无上菩提。这“无上菩提”,蕅益大师解释,就是前面所说的我们一念心性具足即空即假即中圆三谛理。用世间分别的语言来想象佛陀的知见。这个佛陀的知见是约着智慧,就是空假中三观。前面的无上菩提是约着如如理,就是讲真谛、俗谛、中谛的道理。
佛陀意思是说,凡夫修习五戒十善也没有错,二乘人修四谛十二因缘也没错。错不在他的法门,而是他的心态有问题。心态决定我们的状态。所以这个地方佛陀诃责的正是凡夫跟二乘的心态,没有真实地把心带回家,就造成了这样子的流转跟偏空涅盘的产生。
这以下讲出一个譬喻。
譬如琴瑟箜篌琵琶,虽有妙音,若无妙指,终不能发。
这个譬喻说,古代有四种非常精致美妙的乐器:琴、瑟、箜篌、琵琶。这四种乐器被工匠做出来的时候,它的确是具足美妙的音声,但是,你如果没有非常善巧的指头、没有正确的方法来弹它的话,这个美妙的音声是表现不出来的。琴瑟箜篌是指的我们众生本具的一念心性。具足妙音,就表示它具足了圆三谛理,它本身的功德就具足离一切相,即一切法的功德。为什么这功德不能显现呢?是因为我们没有真实地去产生正确的观照,一念的向外攀缘,所以变成这个功德不能显现。
我们看第三段的合法。
汝与众生,亦复如是,宝觉真心,各各圆满。如我按指,海印发光,汝暂举心,尘劳先起,由不勤求无上觉道,爱念小乘得少为足。
这段是把前面两段作个总结。这个地方,“汝”指的是富楼那尊者乃至于整个二乘的无学,这个“众生”包括整个凡夫外道。他们的共同点就是“宝觉真心,各各圆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