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宝”指的是我们心中的光明,这个“觉”指的是觉性。就是我们这一念心性本来具足光明,本来具足觉性,是圆满的,没有欠缺,可以说在凡不减、在圣不增。这样一个圆满的心性跟诸佛是平等无差别的。
但是,佛陀在用这一念心性的时候,佛陀“如我按指,海印发光”。佛陀在使用这一念心性的时候,手指轻轻一按,表示佛陀的起心动念、举手投足都跟海印三昧相应。海印三昧指的是:入此三昧,一切的世间法、一切的出世间法都能够如实地显现,像大海能够显现万物一样,有种种的事事无碍的境界。佛陀在用这一念心性的时候,他表现出来的是一种海印三昧的事事无碍;而我们凡夫在使用这一念心性的时候,是起心动念“尘劳先起”,给自己创造很多的烦恼跟障碍。
为什么会这样子呢?就是我们刚开始修学佛法,就没有真实地了解大乘的圆三谛理而生起回光返照,只是爱念人天果报,或者爱念小乘的偏空涅盘,“得少为足”。因为我们心中向外攀缘,得到一个人天的安乐相,得到一个偏空的寂静相,就整个相状不得了啦,就把这个心性给放弃了,弄到最后自己障碍重重。
这个地方意思就是说,其实我们每一个人的心就像一个琴一样,这个琴本来是可以弹出很好很好的音声,但是我们没有正确的方法,就把声音弹得很差。
当然,这个地方就讲到,方法是很重要,观照力是很重要的。我们要想一个问题:我们每天持大悲咒,大悲咒总持观世音菩萨所有的功德。观世音菩萨持大悲咒的时候,不得了,成就种种的海印三昧、无量无边的波罗蜜。为什么我们在持大悲咒的时候,却觉得大悲咒进入到我们的心中效果好像很有限。我们这一念心也没有比观世音菩萨的心差,大悲咒也是那个大悲咒,问题出在哪里呢?按这段经文的意思就是,我们没有去作一个正确的观照,没有正确地去回光返照我们这一念心,所谓的三谛理,如实空,所谓“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自具足”,没有这样的一种微密观照。
藏地法王说,就是你在持观世音菩萨本尊咒之前,你要相信你这一念心本来就具足观世音菩萨所有的功德,要从这一念心出发去持咒。“无不从此法界流,无不还归此法界。”你整个修行都是这个观念,安住在这一念心来持咒。假借这个咒语,还是在开显我们的自性功德,“托彼依正,显我自性;”“称性起修,全修在性。”
印光大师常说,“无不从此法界流”,这个“法界”就是一念心。由我们这一念心而发动的咒语,整个咒语还是在开显我们一念的心性,“无不还归此法界”。你用这个思想来持咒,你可以把这个咒的功德开显到最大的力量。就像你弹琴一样,你方法对了,它声音自然就出来了。
继续阅读
这个地方佛陀已经把前面的三谛理讲得快完了。佛陀一再地强调:观照力是很重要的。蕅益大师说,整个大乘佛法不离开理观跟事修。理观就像一个人的眼睛,事修就像一个人的脚。如果没有理观的引导,我们事修就会变成事倍功半。这个地方等于是强调,凡夫二乘因为没有正确的理观,虽然有一些布施、持戒乃至于禅定、智慧的善法,还是不能成就圆满的功德。
丁二、明迷悟因缘无性 分二:戊一、答满慈重征妄因;戊二、答阿难再执缘起
那么应该怎么作理观呢?这以下第二段就非常重要了。丁二,明迷悟因缘无性。
这一段经文,等于是把前面的“如来藏妙真如性圆三谛理”作一个总结,就是佛陀准备要讲修行方法了,所以把前面的观念作总结。这段经文大家要很清楚,你在修学念佛、持咒、拜佛的时候怎么去作微密观照,这个地方是很重要的。
我们把标题解释一下,“明迷悟因缘无性”。
这个“迷”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