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缘跟自然,问题在于有没有对立,有没有心外求法。
这个地方是阿难尊者提出的疑问:到底是因缘法比较殊胜,还是自然法比较殊胜?请佛陀回答。当然,佛陀是两个都破斥。
己二、示答 分二:庚一、破疑;庚二、诫劝
庚一、破疑 分二:辛一、即喻推破;辛二、合法结显
示答当中先有两段:第一个“破疑”,第二个“诫劝”。首先去破除心中的疑惑,这当中有两段:第一个“即喻推破”,第二个“合法结显”。先讲出一个譬喻,再合法。
辛一、即喻推破 分二:壬一、立二执;壬二、破二执
壬一、立二执
先安立众生因缘跟自然两种执着。
佛告阿难:即如城中演若达多,狂性因缘若得灭除,则不狂性自然而出,因缘自然,理穷于是。
这个地方佛陀把因缘跟自然的真实义先表现出来。佛陀说,因缘跟自然这两个法是没有错的,但是要怎么理解它呢?佛陀说,比方说,在室罗筏城当中,演若达多早上起的时候去照镜子,照镜子的时候产生一念的痴狂心而到处奔走,因为这个痴狂的因缘而产生了奔走。如果有人告诉他,你的头还在,你的头不是存在镜子当中,你的头还是在你的身体上面,他能够回光返照所谓的达妄本空、知真本有,正念真如,他对镜中头的影像的执着就能够灭除,这个时候他这种不痴狂的真如本性自然就显现出来了。“狂性若歇,歇即菩提”,这个就是因缘跟自然的道理。因缘中有自然,自然中有因缘,这个道理才对呀。
这个观念我们讲一下,什么叫作因缘中有自然、自然中有因缘。
当我们在观察这一念心的时候,你要分两部分:一个是理具,一个是事造。理具是指的我们这种随缘不变之体,这清净的本体是理具的。但是你要开显这个本体,必须要假借事造。这个事造就有点像因缘,理具要有事造才能够显现。比方说我们讲布施这个法门,如果你的理解是我把这个东西送给了你,因为我送给了你,所以我有功德,这样子就是心外求法。这个因缘就被佛陀所诃责。因为这个因缘会产生一个对立的思考。如果你在布施的时候——我把这个东西送给你,那我为什么有福报呢?因为我把东西送给你的时候,启发了我一念施舍的心,这一念施舍的心开显我自性本具的福报。我假借这个布施的因缘来开启我本具的功德,所谓的无不从此法界流,最后无不还归此法界。所以我应该感谢你成就我这个因缘。借事修心哪!
我们《楞严经》的因缘,跟小乘的因缘是不太一样。诸位要知道,它是站在一念心性的角度来谈因缘,这叫称性起修。你不能站在心外的角度谈因缘。心外角度谈因缘佛陀就开始破斥了,那是生灭法。
在《宗镜录》讲一个公案,这个公案值得我们去思惟。说有一个行脚比丘,他走到一个佛塔的地方。他看到佛塔,非常尊重:因为有佛陀的出世,我才能够了解明白道理,开启我心中的智慧,我才知道什么是对、什么是错。所以他对佛陀很感恩啊,绕塔三圈以后,他觉得应该供养佛陀,就把自己最尊贵的草鞋拿起来,吊在佛塔的旁边供养佛陀,然后就走了。走了没多久,又来了一个行脚比丘,他也看到佛塔,也赞叹佛陀,绕塔三圈、赞叹佛陀以后,他要走之前,看一看,这个草鞋怎么挂在佛塔的前面呢?这个是很不礼貌的!就把草鞋拿下来,把它丢掉。他说,这样好多了。也走了。《宗镜录》永明延寿大师说,这两个比丘功德是完全一样!这个怎么解释因缘呢?一个人把鞋子挂上去,一个人把鞋子拿走,他们两个做了相反的因缘,为什么功德一样呢?因为功德约内心安立的,不是约外境的。他们两个都是出自一念供养佛陀的心,这叫因缘,不在于他的动作。他把鞋子挂上去,是出自于一念的供养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