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三讲】(2 / 6)

三缘断故,即菩提心。

这个“是故”,到底是一个什么样道理的缘故呢?我们前面讲到非因缘非自然的时候就得到一个结论,说我们这一念心是有真跟妄两种差别的。真妄当中的理解就是,我们要真实地相信达妄本空、知真本有。也正是因为达妄本空、知真本有的缘故,所以佛陀才说“三缘断故”当下就是菩提心。这一段的经文,蕅益大师说是比较略,事实上它的原文应该是包括了前面所说的“汝但不随分别世间业果众生三种相续,三缘断故,三因不生。则汝心中,演若达多狂性自歇,歇即菩提”。

这个地方的意思就是说,我们重点在不随妄转,不随分别。这个地方我们讲一下。

我们大乘佛法的修学,其实是有两个不同的法门。比方说比较渐教的次第法门。渐教法门在修学过程当中,是先从事修开始。它会告诉你先持戒,然后修定,然后再修慧。先从信仰起始。我为什么持戒呢?因为我害怕当来的痛苦的果报,相信造善能够成就安乐的果报、造恶能够成就痛苦的果报。依止这样的信仰,我们开始修戒定慧。但是这样子对烦恼本身是一种压抑的作用。这个是渐教法门,它先从事修下手。

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圆顿的法门思想不是这样,它先从智慧,也就是我们这个地方所说的,先知道达妄本空、知真本有,妄想是本来没有的,真如是本来具足的。从这一念的“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你真实地能够觉悟到这样的一个离念的心体,然后产生一种观照的智慧,开始修禅定,开始修智慧。也就是我们本经所说的,先从不迷,然后再不取、再不动,由理观而带动事修。

所以我们看,其实这个地方已经道出了本经的整个修学的纲要,就是先从“不随分别”,然后才“三缘断故”,“三因不生”,最后“狂性自歇,歇即菩提”。所以它整个下手处是是先有智慧的观照,然后再慢慢地透过念佛、持咒来安定你的心,最后再修四根本重戒,调伏你的身口的过失。它的次第是先不迷——不随妄转,然后再不取、再不动。这个是佛陀对前面的经文作一个总结,修学次第的总结。

壬二、重简非

这个地方等于重新来拣别对自然因缘的一种错误的认知。

首先我们看,拣别非因缘。

菩提心生,生灭心灭,此但生灭,灭生俱尽,无功用道。

我们修学时,假设我们对内心的世界是这样理解的,说当我的圣道相应的菩提心生起的时候,凡夫有漏的生灭心才开始消灭——一个菩提心把我这个有漏的生灭心给破坏了。你如果作如是理解,那又落入了一种生灭的对立之法了,那这个就不是本经的修学意思了,那是渐教的法门。

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去了解真正的“中道了义无戏论法”呢?这以下说出了两句话:“灭生俱尽,无功用道。”“灭生俱尽”就是说,你要知道所谓的灭、所谓的生都是不可得的。说菩提心生起,妄想心灭掉,其实这个都不可得。也就是说,其实菩提心是众生本具的,哪有什么生起呢?无明妄想是本来空的,哪有所谓的灭呢?你能够知道“法本不生,今则不灭”,一念心中妄想本来就没有,而菩提心本来就是我们具足的,而这样子来任运地随顺于正念真如,这才是真实的大乘的无功用道。这个地方是说出了我们对真妄的一个理解。

这个地方就拣别这种因缘的对立。说是用清净的菩提心来破坏杂染的生灭心,这是不对的。

我们再看拣别非自然。这个有两段:法说跟譬喻。现看第一段。

若有自然,如是则明自然心生,生灭心灭,此亦生灭。

假若“有”,这个“有”就是“作”。假设你作自然之想,说很清楚地、很分明地实际上有一个自然的菩提心的心体生起,而且也很分明地知道有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