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的生灭心消灭,那么这样子也是落入了对立之法了。
这以下讲出一个譬喻说:
无生灭者,名为自然,犹如世间诸相杂和成一体者,名和合性,非和合者,称本然性。
所谓真正的不生不灭叫作什么呢?“名为自然。”它必须是任运地随顺真如,而内心平等,没有任何对立,这样才是真实的自然。这以下讲出一个譬喻。说如果你一定是说以无生灭为自然、以有生灭为因缘,形成对立的话,那么这个就好像世间上的诸多的万相。这当中有些是互相参杂而和成一体的,比方说,有的药丸是有很多很多的药物组合而成的。那么你说,哦,这个是和合性。这和合性比喻因缘。那么,“非和合者”,有的物体是单一构成的,比方说地水火风各有各的个体,那么这个非和合比喻是本然性,就自然性。那么你这样子讲,又落入了一种所谓的和合性跟本然性的对立了。
这个地方,佛陀花了很多很多的时间,帮助初心菩萨建立一个达妄本空、知真本有的信心。就是你在刚开始修学的时候,你要深信“自知我是未成之佛,诸佛是已成之佛”。也就是说,你深信你现在在打妄想的这一念心,其实它的本质就是真如,它只就是一念的迷而产生很多假相。假设那一念迷情被你破坏了,那么它又恢复它原本的真实功德。这个就是说明了一种真妄不二的道理,而我们初学者对这个要生起真实的理解。不是离开了妄想而另外有一个真心,不是这个意思。就是即妄而显真,这才是一个真实的所谓的“中道了义无戏论法”。
壬三、正指是
壬三,佛陀正式要指出对因缘自然的正确理解。
本然非然,和合非合;合然俱离,离合俱非,此句方名无戏论法。
这一段等于是把前面佛陀讲的很多很多的因缘跟自然的观念作一个总结。
“本然非然”,这一段是单遮,单方面的遮止。这个“本然”指的是自然。也就是说,你说它是自然,其实它也不是真正的自然,因为你要经过修证它才能够显现。众生虽然佛性本具,但是要假借修证才能够开显,修德有功,性德方显。所以,你说它是真正的自然,是不对的。这个地方遮止自然。
“和合非合”,这个地方遮止因缘。你说它是真正的因缘,其实它也不是真正的因缘,因为那个功德是他本来具足的,你只是把这个妄想消灭了,让它恢复它的本来面目,也没有从外而得嘛,所以你也不能说是因缘。“和合非合”是遮止因缘。
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合然俱离”这个是双遮。合指的是因缘,然是自然。也就是说,你对心性的了解,只有离开了对和合、对因缘的执取,才能够真实地显现出来。这个双遮因缘跟自然。
“离合俱非”,这一段是双遮双照。这个“离”当然是离开因缘、自然的执取。“合”,合者,即也,当下即是因缘、即是自然。所以你必须要非离非即,一方面离开因缘、自然的执取,一方面在修学过程当中又不妨假借因缘、自然的方便来开显真如本性。远离它的执取叫双遮,但是又假借因缘、自然的方便来开显,是双照。透过双遮双照,这才是真正的大乘的中道了义无戏论法,这才是我们对现前一念心性最完整的了解。
佛陀对于我们这一念心到底是什么相貌,花了很多时间:因缘、自然,有时候讲不是因缘、不是自然,但是有时候讲其实它也是因缘、也是自然。
我们这样子讲好了:如果你心外求法,那什么都不是。你离开了你这一念清净的本性之外,去追求因缘也错,追求自然也错,什么都错,那真的是开口便错,动念即乖。如果你把心带回家以后,这个时候你说它是因缘也对,你说它是自然也对。
比方说,唐朝有一个叫怀让禅师,他去参学六祖大师。六祖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