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五讲】(1 / 7)

请大家打开讲义第 121 页。卯二,别解浊名。

本经在整个大乘佛法当中的定位,古德说是开悟的《楞严》、成佛的《法华》。整个修学过程当中,都是要先依止《楞严经》来大开圆解,从开悟当中我们才能够真实地掌握整个修学的方向。

那么,《楞严经》所悟的道理到底是什么呢?我们可以从两个方向来说明,就是所谓的内外、真妄。首先我们讲到真妄的问题。佛法的确是有一种真实的功德跟一个虚妄的相状。真实的功德跟虚妄的相状,其实主要的就是由我们一念心来决定的。那么这个怎么决定呢?就是讲到内外的问题。我们一念心跟外境接触的时候,当我们是向外攀缘的,那当然就是虚妄了;我们能够回光返照,我们就安住在真实。所以古人说,真跟妄是不隔一条线,因为真实的功德也是它,创造虚妄的、创造痛苦的也是它,就在你一念之间。所以本经的基本思想就是——回光返照,正念真如,安住在一种真实的功德。

也就是说,我们刚开始修学,你一定要确认整个修行的方向,古人说你要认清路头。你未来的路走得是快是慢,这个都无所谓,但是你一开始方向走错了,一开始就向外攀缘,那你后面的修行全部完蛋了。依止生灭心为本修因,整个功德都是生灭、都是虚妄的。所以说,在修学的过程当中,本经可以确认一个佛弟子很正确的、很真实的方向。这个是很重要的。

卯二、别解浊名 分五:辰一、劫浊;辰二、见浊;辰三、烦恼浊;辰四、众生浊;辰五、命浊

我们看卯二,别解浊名。这一科是各别解释我们身心世界五浊的差别名称。

这个浊的意思前面有讲过。“浊”有两层意思:第一个是染污义。因为这个五浊,这个色受想行识产生的干扰,会染污我们的心性。第二个是障碍义。它会障碍我们内心的功德,使令内心的功德不能显发出来。所以叫作浊。

五浊分五:一劫浊、二见浊、三烦恼浊、四众生浊、五命浊。这五浊刚好是配五阴,由色阴产生劫浊,乃至于识阴产生命浊。这个是五阴而引生五浊。看经文的地方就容易清楚。

辰一、劫浊

劫浊是依止色阴而引生的。这个色就是包括一切有质碍的色法,包括了五根六尘,内五根、外六尘。我们对于色阴的执取而创造了劫浊。

阿难!汝见虚空遍十方界,空见不分,有空无体,有见无觉,相织妄成,是第一重,名为劫浊。

佛陀说,阿难!“汝见”,这个见指的是第八识的见分。其实这个见包括了整个见闻嗅尝觉知,整个六根的明了的功能。虚空指的是第八识的相分,就是所见的一切的色声香味触法。一个是能见,一个是所见。这两个其实都是普遍在十方世界当中的。

这两者的关系是怎么样呢?是“空见不分”。也就是说,空中有见,见中有空,它们两个是不可以分开的,彼此也没有所谓的你我的边际。当我们的心去攀缘虚空的时候,我们不能够说,哦,这是见,这是虚空。其实两个已经是不可分开了。

“有空无体”,如果单单只有所见的虚空而没有能见的见,那么虚空之相是不能显现出来的。同样的道理,“有见无觉”,如果单单只有能见的见而没有所见的虚空,那么能见的功能也不能显发。

所以它们两个必须怎么样呢?“相织妄成”,空跟见必须要相互作用,就好像一个经线、一个纬线,一个纵、一个横,两个才能够构成一个时空的相状。这就是我们一念心性当中产生的第一重的污浊之相,名为劫浊。

这一段的经文主要意思就是说,我们修菩萨道,你说拜佛是谁?当然是我们这一念心在拜佛;你去布施,布施当然不是你身体可以布施,是你那一念心布施。那你的心态是很重要,我们讲心态决定你的状态。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