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八讲】(3 / 8)

如我今会,与汝宣扬微妙法门,汝之六根谁来领受?阿难言:我用耳闻。佛言:汝耳自闻,何关身口?口来问义,身起钦承。

但是它也不是完全的“六”,它也不是完全不同。假设六根是决定成六,是各各不同,那各各不同就糟糕了。六根是完全独立,那我们修行就要修六次,耳根圆通修完,还要修眼根圆通乃至意根圆通,因为它完全独立。所以它不能说是完全不同。

比方说,我们在楞严法会当中,佛陀为汝等众生来宣扬首楞严王大定的微妙法门,那么阿难尊者你六根当中是用哪一根来领受佛陀的法音呢?阿难说,我是用耳根来听闻佛陀的法音。佛陀说,你用耳朵来听佛陀的法音,那跟你的身业、口业——身、口二根有什么关系呢?你为什么耳根听了法音以后,你会用嘴巴来问问题,身体会感到很恭敬,起来跟佛陀顶礼呢?因为你是用耳根听,就算你感动,你有很多的感觉、想法,也应该是在耳根里面活动,怎么会跑到身根、跑到口业去了呢?你那个声音是从耳朵进去的,怎么到最后嘴巴也开始动作了,身体也开始动作了?可见得六根的确是有它相通之处。所以说,声音是从耳根进去,但是它表达出来却是身口意六根的活动,所以你不能够说六根是完全独立的。

所以作总结。

是故应知,非一终六,非六终一,终不汝根元一元六。阿难当知!是根非一非六,由无始来颠倒沦替,故于圆湛一六义生。汝须陀洹,虽得六销,犹未亡一。

六根的相互关系,这以下作一个总结:它是“非一终六,非六终一”。从功能上来说,它不是一而是六。这个“终”就是毕竟,它毕竟是六。因为“用中相背”,前面说过,在作用上的确是有它的差别,但是“非六终一”,从体性上来说它却是一而不是六,因为它“性中相知”。所以,我们终究不能够说这个六根决定是一或者决定是六。所以阿难当知,这个六根它非一,因为它“用中相背”;非六,因为它“性中相知”。

那么这六根怎么来的呢?是我们无始劫来因为颠倒的妄想而沦落于生死,所以把这个圆满湛然不动的清净本性虚妄产生了一跟六的差别,我们讲“元依一精明,分成六和合”。所以,虽然阿难尊者证得须陀洹果,已经能够“六销”,就是对六尘不再生起粗的分别,所谓不入色声香味触法,但是“犹未亡一”,对于六根门头当中妄想的结使还没有真正地消除,还没有回归到一念心性。

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这个六根是一是六?我们这样讲,六根它有两个方向:它向外的时候变成六。你看六根向外活动的时候,那真的是六,因为你耳朵真的只有能够听,眼根只能够看。所以当六根是向外活动的时候,变成“六”。但是当六根向内回光返照的时候,它又变成“一”了,因为它六根到最后回归的就是一念心性。这就构成了“性中相知,用中相背”。

所以你说这个眼根,它回光返照的时候变成见性,耳根变成闻性,而这两个都是完全一样,见性跟闻性都是完全一样。所以,向内的时候就找到共同点了,向外的时候就产生差别相了,就是所谓的“性中相知,用中相背”。

这个就说明整个六根的相互关系。

巳二、借喻显理

这以下佛陀讲出一个现实的譬喻,来开显六根非一非六、即一即六的深妙道理。

【图二】

如太虚空,参合群器,由器形异,名之异空。除器观空,说空为一。彼太虚空,云何为汝成同不同?何况更名是一非一?

佛陀讲出一个譬喻。比方说太虚空(太虚空就比喻我们众生本具的一念心性),它当然是所谓的“一”。但是你在这个同相的太虚空当中参杂了很多不同的器具,你放了一个圆形的器具,或者放了一个方形的器具。因为器具的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