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八讲】(5 / 8)

相;未五、示身根结相;未六、示意根结相

“别示生起之由”,各别地解释凡夫六根生起的缘由。分成六段:

未一、示眼根结相

首先我们看凡夫眼根的结相。这个地方就很重要。我们知道整个首楞严王三昧的空假中三观是在六根活动,那么六根里面到底有什么内涵,你要清楚。

我们一般讲六根六根,其实“根”当中有三个东西,我先说明一下。第一个,所谓的见精、闻精乃至于知精,这个见闻嗅尝觉知之精,有这六根的精;第二个,胜义根;第三个浮尘根。你要了解它。

由明暗等二种相形,于妙圆中黏湛发见;见精映色,结色成根,根元目为清净四大,因名眼体,如蒲萄朶,浮根四尘流逸奔色。

这每一段经文都分成三段:第一个就是所谓的见精,第二个胜义根,第三个浮尘根。

“由明暗等二种相形,于妙圆中黏湛发见。”到这个地方形成了见精。这个见精是怎么形成的呢?就是由光明跟黑暗两种的形状相互的显发、相互的对比。也就是说,众生的心性本来是一念心性,但是一念妄动以后,把妙明的真空变成晦昧的顽空,就好像日被云所遮一样,就构成了一个明暗的相状,一个晦昧的相状。那么这个晦昧的相状,它又产生“于妙圆中黏湛发见”。这个晦昧的明暗就是:说它是暗,又不是全暗;说它是明,也不是全明,一种明暗参杂的相状。好像太阳被云遮住,那种若明若暗的相状。这种明暗参杂的相状,会相黏于我们一念心性而产生一种见精的功能——一念妄动以后产生了第八识的见分。这个地方讲“由境牵心”。当然,这个境是很微细的。三细,阿赖耶识那个三细的境,就产生了见分。这个见分,见精,是完全心法。

“见精映色,结色成根,根元目为清净四大。”这个地方就讲到胜义根的形成。“见精映色”,这个“映”就是相对,相对色尘。“结色成根”,这个“结”就是揽取,揽取色尘而成为胜义的眼根。而这个胜义的眼根,它“目”,就是名,名之为清净的四大。就是,这个胜义的眼根是见精跟色尘所成的。但这个色尘是一个很微细的,不可见,眼睛不能见的,叫清净四大,这个就是胜义根。

“因名眼体,如蒲萄朶,浮根四尘流逸奔色。”这个“因名眼体”,就产生了浮尘根。因就是依止,依止这个清净四大的胜义根,以它为自体而产生了浮尘根。海公说,胜义根就像一个模型一样,把色法灌进去就变成了浮尘根。就是,浮尘根是以胜义根作自体的。因为有胜义根的关系,依止胜义根为自体而产生一个像葡萄朵的浮尘根。好像吃的那个葡萄一样,这个眼珠子就产生了浮尘根。所以“浮根四尘流逸奔色”,当这个浮尘根产生以后,我们这个明了的见精就依止浮尘根跟胜义根,就开始“流逸奔色”了。这个浮尘根的结构是四尘,就是色香味触四尘所成。就依止这个浮尘根,就到处地去攀缘色尘,然后就循色流转,奔腾于色尘当中,从此以后我们的眼根就不能超越色尘。

所以你看每一个根打的结,它打了三个结,这个地方大家要清楚:第一个见精,第二个胜义根,第三个浮尘根。当然,我们今天的关键在胜义根,但是胜义根它往内的话是见精,再往外一层的话就是浮尘根,这个地方要清楚。

未二、示耳根结相

我们再看耳根的结相。

由动静等二种相击,于妙圆中黏湛发听;听精映声,卷声成根,根元目为清净四大,因名耳体,如新卷叶,浮根四尘流逸奔声。

这个道理都一样。由于外在动静的声尘相互的击发,比方说假设以动来击静,这个静相就消失而生动相;如果是以静来击动,则动相消失而生静相。这个动静二相互相的击发,就在一念的妙觉圆满的心中而相黏一念心性,产生了闻精。一念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