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六根。那怎么对治呢?这个地方讲:“汝但不循动静。”蕅益大师说整个《楞严经》的下手功夫就是“不循”这两个字,就是不随顺。当然,这个地方是依止止观力量的现前而产生不随顺。比方说,耳根不随顺于动静二相而转,身根不随顺于合离二相而转,乃至于眼根不随顺于明暗二相而转。就是说,我们六根去接触六尘的时候,我们生起一种返妄归真、正念真如的观照,这个时候就不再随顺外在的诸有为的生灭变化之相而转,那么六根慢慢地就脱离六尘的系缚。
我们看这样会有什么样的功德出现。
“随拔一根,脱黏内伏。”刚开始我们在六根当中,你不可能经常注意六根的。我们讲过,你可能注意耳根或者注意意根,你刚开始先一门深入,先把一个门看好,不要让贼活动。或者我们依止耳根,或者念佛人依止意根,把这一根当中五重的障碍,这个五阴的障碍,把它“脱黏内伏”。脱黏就是脱除外相之黏,内伏是内伏心中之妄想。因为六根当中每一根都有五阴,这个五阴是五重,最外一层,最粗的,就是色阴。脱黏是先脱除外在这个色阴。这个色阴包括前面的动静、合离、明暗等诸有为相。你六根当中绝对不要让这六种相把你给黏住了,黏住以后你就完蛋了,你就很难离开生死。这个“黏”,就好像强力胶把你六根黏住。我们的六根很难脱离六尘,也是这样,因为六尘就把你给黏住了。
那我们怎么把这个黏住解开呢?就是前面说的“不随妄转”。先脱除外相之黏,然后再慢慢地从六根当中去破除心中的受想行识这四种妄想,最后“伏归元真,发本明耀”,使令内心能够回归到这个离诸对待的一真法界,而本具的光明就能够全部显现。最后的结果是“耀性发明,诸余五黏,应拔圆脱”。一旦我们的本具光明显现出来,其余五根的种种障碍,也都能够相应地拔除而圆满地解脱,就是我们说的“一根既返元,六根成解脱”。
这个地方,蕅益大师在注解当中提出了两个重点。
他说,这个地方其实道尽了整个首楞严王三昧修学的因果。从因地来说(蕅益大师说),“不循”二字是下手功夫。因为那个六根一向外,你一定被六尘黏住,你就完了。所以你这个修行人要经常保持警觉。
我们不是说不要去接触六尘,其实你也做不到。你说,我眼睛一辈子都不看东西,你也做不到;耳朵不听声音,也不是这个意思。就是说,声音现前的时候,你观照力要现前,“观相元妄,观性元真”。从这个“相妄性真”当中,我们放弃了生灭的相状,依止真实的理性。所以这个时候回光返照真实的理性,而放弃了虚妄的相状。我们讲舍识用根,就是不要去攀缘六尘,从六根当中回光返照。所以“不循”这两个字是下手功夫。
其次,蕅益大师提出,这个“应拔圆脱”,最后这四个字,“圆”这个字是很重要。首楞严王三昧是一个圆教的法门,它是顿超的。顿超的法门就是说,只要在一个法门当中得到成就,其他的法门相应的功德全部现前,一修一切修,一断一切断,一成一切成。
《楞严经》修学的基本思想是掌握先机。你看我们一般在修四念处,大概六根跟六尘接触了以后,已经打成一片了,纠缠不清了,烦恼开始活动了才开始对治的:多贪众生不净观,多瞋众生慈悲观。我们一般人很少能够掌握六根跟六尘接触的那一刹那就开始起观,很少这样子,没有那么快的。所以《楞严经》的关键就是,你要觉悟得快。为什么《首楞严经》在临命终的时候,它断烦恼、远离障碍特别快?因为它往往在六根活动的时候就开始注意了。所以,这个地方的“不循”,就是你要能够训练,自己的警觉性要高,最后的结果就能够从一根当中而成就整个六根的解脱,叫作“圆”。
这个地方,等于是把整个《楞严经》修学的因果标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