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去追求六尘。那么干什么呢?你去观照你六根当中那个真实的根性,那个不生不灭的根性,守住真实的根性:“若弃生灭,守于真常。”
那么久了以后,“常光现前,根尘识心应时销落”。等到你观照久了以后,根性的功德慢慢显发,修德有功,性德方显,这个时候会产生什么变化呢?生灭的六根、六尘、六识,这种生灭的作用慢慢地脱落。这个六根、六尘、六识本来就是一念迷情而有,本来没有实体,所以它就会消失掉。
那么六根、六尘、六识脱落以后,我们再往下看,会产生什么样的结果。
“想相为尘,识情为垢,二俱远离,则汝法眼应时清明。”
“想相为尘”,这第一个,“想”,是第六意识的想心所,就是我们的名言分别。第二个,“相”,是外在的六尘之相。当第六意识的想跟六尘的相结合一起以后,就产生很多我们心中的我相人相的分别出来。这个地方古德说是属于烦恼障所收摄的。我执引生的烦恼障,是比较粗显的。
“识情为垢”,这个地方指的是内心的一种法执的细垢,就是所知障。我们刚开始会执着有一个真实的心性可得,有一个真实的心性可以安住,当然这个是法执。但是慢慢地,这种有所得的法执也脱落了。
脱离了心中的对外境的想象,也脱离了对真实心性的执着,这两种都脱离了,这个时候“法眼”就现前。我们一般讲法眼是观俗谛,不过古德说这个法眼不是那个观俗谛的法眼,是观照真理的那个智慧。这个“法”是真理,就是观照真实心性的智慧现前,也就是说圆教初住“破一分无明,证一分法身”的智慧现前。“云何不成无上知觉?”如此渐渐地修学,是决定可以成就无上知觉。
所以这个地方佛陀把六根的生灭相跟不生灭相,作出一个判定的标准:向外攀缘,六根全体变成生灭;如果你弃生灭,守真常,全体变成不生灭。这个地方,到底它是生灭还是不生灭,就从这地方判断。
我们这样讲,我们一般的凡夫跟圣人的判断,其实就从六根的生灭跟不生灭判断。我们之前讲一个公案,以孔夫子来说,你看世间的圣贤之道。孔夫子有一次带着弟子到匡地去游学,结果被宋人的军队围起来,这个时候非常危险。子路很紧张,拿着刀子在那个地方到处巡逻,但是他看到孔夫子坐在地上弦歌不断,在那个地方弹琴唱歌,好像没事情发生一样。子路就说,老师啊,现在是什么时候,您老人家还在唱歌啊!孔夫子说,来来来,汝来,我与汝道。我跟你讲个道理,你先坐下来。孔夫子跟子路说,我这一生,避穷久矣!说我一生一再躲避这个灾难,最后还是没有躲掉,避穷久矣。我一生,求通也久矣。我追求官位,求个能够为人民做事,结果还是没有做官。为什么呢?因为天命如此。他说,我现在再也不向外攀缘,我守住我的天命。他说,我的天命,会有什么样的死亡,什么时候活着,我自然会知道。我自知我的天命是如何,外境是干扰不了我的天命,所以我不用害怕。子路听了以后,本来还半信半疑,果然没多久宋人的军队就跟孔子道歉说,对不起!我们找的是一个叫阳货的人,跟孔夫子长得很像,我们认错人了。道歉以后就离开了。
继续阅读
也就是说,其实所有的圣贤,他心中都要有一个道来安住他的心。当然,孔夫子的道是天命,那个不是很高,但是基本上还是有一个道来安住他的六根。我们的道是什么?达妄本空、知真本有,相妄性真。外相是生灭的,但是真如本性是真实的。我们这个道比孔夫子的天命之道就更高了。
弃生灭,守真常,意思就是说,我们现在六根好像没有主人一样,没人管一样。有人刺激你,你就跟他走;有人赞叹你,你又跟他走。我们这个六根是没有人管的小孩子!怎么办呢?你六根当中先要有一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