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六讲】(1 / 7)

请大家打开讲义第一百四十七页。壬二,沙陀观色。

我们在学习二十五圆通的时候,主要的观念就是“方便有多门,归元无二路”。方便,就是我们刚开始从相中来观察的时候,这个六根、六尘、六识的相是不一样的。你看每一个人所依止的六根不太一样,有些人耳根很好,有些人眼睛很好,有些人鼻子很好,他所依止的根是不一样。他所受用的六尘也不一样,色、声、香、味、触、法六尘也不一样。我们的根跟尘接触以后,产生的心中的感受、产生的想法,这个所谓的心识,也不一样。所以,整个修学过程当中,我想没有一个人是完全一样的。

但是,等到他从相而悟入到法性的时候,是完全一样,因为我们成就圣道一定是要证得诸法的总相。证得实相的时候是完全没有差别,因为那个时候大家是入于一种真实的心性,所谓“清净本然,周遍法界”,回到一念心性的时候是无差别的。所以,我们整个修学,是从有差别的过程而进入到无差别的心性,是这样子的。

我们看这一科的第二段,“蒙印命名”。

如来印我名尼沙陀,尘色既尽,妙色密圆,我从色相,得阿罗汉。

优波尼沙陀过去的修学过程,刚开始佛陀教授他的是观察这个色身。说你现在什么都不要观,就整天注意你的色身就好。那么他从不净观而观到最后,“尘色既尽”,从有相的分别而产生厌离,到最后观察这个色身当体即空、本自不生。那么再进一步,“妙色密圆”。

优波尼沙陀在观察色身的时候,他是两个过程:

第一个,他先观察“因缘和合,虚妄有生;因缘别离,虚妄名灭”,从表相上的生灭而证得无我。这个都是给我们一个经验,在观照的时候,先从“无我”,然后再回归到“毕竟空”。他从“因缘和合,虚妄有生;因缘别离,虚妄名灭”,就观察到我们的色身,是假借心中的爱取烦恼跟父精母血的结合,而虚妄地生起,最后也是因为因缘的结束而在虚空中消失掉。所以,他看到我们的色身,在生老病死的过程当中体验到“尘色既尽”,一个我空的真理。这当中没有一个人能够主宰我们的色身,没有主宰性。

接下来,他就进一步地观察“妙色密圆”。“妙色密圆”,蕅益大师的意思就是说,其实这个色身,我们不但是观察它的生灭相,还要进一步观察它的所来之处,说“来无所从,去无所止”——这个色身到底是从什么地方而来,消失了以后又回到什么地方去?

前面的“尘色既尽”,只是从存在的现象观察它的生灭变化,而证得没有一个主宰的自我;而“妙色密圆”,更进一步观察色身最初的根源:你从什么地方来?最后结论是:“性色真空,性空真色。”只就是一念心性,本来具足而循业发现。所以这个地方,他从回光返照、正念真如,探讨这个色尘的本元当中,就悟入了我们众生本具的如来藏妙真如性,所谓“妙色密圆”。所以,“我从色相,得阿罗汉”。这个是从迹门上来说,我刚开始是从色尘的生灭变化证得我空,而证得阿罗汉果。

总结,“结答圆通”。

佛问圆通,如我所证,色因为上。

现在佛陀问我修学圆通的法门,那么正如我自己所修所证,以色尘为所观境,我个人认为是最为殊胜、最为无上。

这个是观整个色尘的过程。

壬三、香严观香

这个地方是讲到香严童子,他观的是香尘。前面两位比丘都是先证得我空,然后再入到二空,最后再回归到一念心性,它有它一定的次第。但是香严童子跟药王、药上就不太一样,他们都是大乘菩萨,就直接地正念真如,直接地返妄归真,没有经过小乘的迹门。我们看经文就清楚。

先看第一段,“静处闻香”。

【图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