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八讲】(2 / 8)

当中有一个了知的功能,能够知道疼痛呢?我念念观照,观照我的身心当中有一个了知的功能,这个了知的功能能够去觉察我色身的疼痛。这个时候他就回光返照,问这种了知的功能——知道疼痛的功能,你从什么地方来?

这个地方,他发觉了这个了知的功能有两个相貌:第一个,“虽觉觉痛”。就是在我的色身当中有一个了知的功能,它能够很清楚地知道疼痛的感受,也就是说它跟疼痛是相应的。第二个,“觉清净心,无痛痛觉”。但是他又找到另外一个了知的功能,这个功能是安住在清净心,它没有疼痛感觉。所以当他内心感到疼痛的时候,他观察那个疼痛的感受,发觉他的内心当中有两种功能:第一个是感觉到疼痛,第二个是没有感觉到疼痛。

这个时候,他就深入地思惟:为什么在我一个身根当中有两种知觉存在呢?一个是疼痛所能到达的,一个是疼痛所不能到达的。一个是有眼耳鼻舌身意,有色声香味触法;一个是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那么为什么在我色身当中这两个功能都存在呢?这个地方就产生这样的一个疑情,也就值得他深入地去观察,探讨他生命的真相。

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摄念未久,身心忽空,三七日中诸漏虚尽,成阿罗汉,得亲印记发明无学。佛问圆通,如我所证纯觉遗身,斯为第一。

“摄念未久”,“摄念”指的是一种回光返照、正念真如的智慧现前。当然这个地方要注意,他发现两个感受,一个知道疼痛,一个是没有疼痛,那么他找的是谁?找的是那个没有疼痛的是谁。因为有疼痛表示你随相而转,那是一个相状,那是一个因缘所生法。他找的那个是离一切相的、没有疼痛的感觉,到底它是谁?所以他就观察这个疼痛所不能到达的那个深的感受到底是谁。

他顺那个方向观进去的时候,根身、识心突然间就空亡而不存在了。所以在三七日当中,“诸漏虚尽”,这一切的见思烦恼都消灭穷尽了,而证得我空的真如,成就阿罗汉果,佛陀亲自来印证成就小乘的无学。现在佛陀问我圆通的法门,正如我所修所证,“纯觉遗身”,我依止这个身根的觉了知性而消灭根尘识的障碍,这个是最为殊胜。他就从这个,我们讲“会相入性”,从有疼痛的感觉进入到没有疼痛的心性,最后回归到一心真如。

这个地方,值得一提的就是这个空观。几乎所有的调伏烦恼都要修空观,但小乘的空观跟大乘的空观的确是有所不同。他们在思考模式有所不同,造成不同的结果。

我们先讲小乘的空观。小乘的空观,古人的形容叫灭色取空,他是从无常无我切入的。就是,我的色身会变化、会死亡,所以总有一天我会消失,叫灭色;当色法消灭以后,它显现空的真理出来。灭色取空的道理,从无常切入有个问题,就是说,小乘的空观是从作用上来空,所以它空了以后它出不来。小乘一旦是从假相的因缘回归到偏空涅盘以后,它就跑不出来,它是单向的思考。它可以从假相到空性,但是它不能从空性又回到假相。所以小乘的教法没有“从空出假”这四个字,没有,没有这四个字。它的思考是单向的。所以你看《阿含经》,它的思考模式就是无常故苦。为什么是苦呢?因为我们身心世界是变化的,所以我没有安全感。我没有安全感,我经常感到忧虑不安,所以这就是苦嘛。苦即无我。为什么苦呢?那表示我不能主宰我的身心。我们没有一个人愿意让自己痛苦,但是我的痛苦就是不断地出现,表示我没办法控制我自己的身心世界。没有一个自我来控制它,是业力控制的,所以,“无常故苦,苦即无我,无我即空”。他从这个地方切入空性。但是,这样的空切入以后有一个问题,他这样的思考是单向的,他出不来。

大乘佛法的空叫缘起性空,它是缘起无自性。因为“因缘所生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