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菩萨白告佛陀说,我过去曾经亲近恒河沙的如来,在如来的座下而成为法王子,正如《华严经》说的,“一切如来有长子,彼名号曰普贤尊。” 所以他是位居等觉,来帮助十方诸佛弘扬教法。那么他在整个弘扬教法的定位是什么呢?“十方如来教其弟子”,只要这个弟子具足菩萨种性,这个菩萨一定教他,一定要修学普贤行。
这个“普贤行”我们讲一下。普贤我们前面说过,体性周遍、随缘成德。这个普贤行,当然最有代表性的是十大愿王,从礼敬诸佛、称赞如来、广修供养,乃至于普皆回向。“普贤行”的一个特点,简单地讲就是时空无尽。你看,“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此礼敬诸佛乃至普皆回向无有穷尽”,这是一个空间的无尽;第二个,“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时间的无尽。我们一般依止识。你看修行的依止很重要,如果你依止的是生灭心,你可以在净律学佛院发心,可以在净律寺发心,但是到其他的地方不一定发起这个心。我们的发心是有时空障碍的,要在某一种特殊的因缘你才能够发起心,那就不是普贤行了。普贤行是在空间上没有障碍,在时间上也没有障碍,这叫时空无尽。
当然这个地方的特点,你就是要依止不生灭心。你依止的心不能够说是依止根尘碰撞以后产生的识,那就完了。因为根尘每一次的碰撞产生的识都不一样,你看你昨天的心情跟今天不一样。你昨天的心情跟今天心情会一样吗?当然不一样嘛。那你要依止这个心发心那就完了,昨天的心已经觅之了不可得。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金刚经》诃责生灭心。所以他是以不生灭心为因,而产生了一个无穷无尽的妙行。
那么这个“行”为什么从我立名呢?为什么十方如来要教他的弟子修学普贤行呢?
古德说有两层意思:第一个,使令弟子有所效法。十方诸佛希望他的弟子都能够效法普贤菩萨所依止的不生灭心,而产生时空无尽的妙行,有所效法。第二个,使令弟子能够承蒙菩萨的加被,而破除一切身心的障碍。因为你修普贤行,你就跟普贤菩萨感应道交,得到他的加被。看下一段就清楚了。
世尊!我用心闻,分别众生所有知见,若于他方恒沙界外,有一众生,心中发明普贤行者,我于尔时乘六牙象,分身百千皆至其处,纵彼障深未得见我,我与其人暗中摩顶,拥护安慰令其成就。
这一段我们今天讲不完,就到这个地方。
我们在修行,从《楞严经》的启示,我想我们要建立一个重要观念,就是“无住”跟“生心”的观念。你刚开始一定要“无住”。智者大师很强调忏悔业障,他说,什么心态忏悔业障最快?你要站在“无住”的角度来忏悔业障。就是你一开始就相信你“本来是没有”业障。那你为什么会有业障呢?那是因为后来的一念妄动,根尘的碰撞产生了六识,所以才有业障。智者大师说,你一开始就认为自己有业障,这个业障你一辈子忏不干净。你看有些人,业障忏半天,没办法忏得清净,站在业障的角度来忏悔那就完了。你要站在一个清净心的角度来忏悔才对。
在《楞严经》讲,以不生灭心为本修因。你那个修行站的角度很重要,大概《楞严经》都不赞成你站在外境的角度来修学。你要站在一个清净的角度来忏悔,站在无所求的角度来求,站在无所得的角度来得,站在本来无一物的角度来建立一切法。所以《金刚经》讲“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个次第是很重要。站在无住的角度而发起菩提心!你这个观念掌握住了,大乘的妙法你大概纲要就掌握住了。
你看有些人一开始就是说,我要干什么,你要干什么。讲实在话,初学者没有资格说你要干什么。初学者是打得念头死,刚开始要先否定自己。初学者太多理想抱负,这个人是没办法修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