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因缘的变化,一见到以后就能够完全通达而没有障碍。这个“心见清净”就是我们大乘说的空观,看到因缘的变化就等于是假观。舍利弗尊者有这种境界,他过去就有这种境界。
我们看看他今生的因缘是怎么回事。
我于路中,逢迦叶波兄弟相逐,宣说因缘,悟心无际。从佛出家,见觉明圆,得大无畏,成阿罗汉,为佛长子,从佛口生,从法化生。
在今生,我刚开始是跟着梵志外道出家,跟外道修学梵志的。他跟目犍连尊者两个是师兄弟,都是外道。有一天在路上行走的时候,我遇到佛陀的弟子,叫三迦叶。三迦叶这三个兄弟已经现出出家相,他们三个人并肩而行。这个地方有的经典说是马胜比丘,但是没关系,这两种可能都有,或者三迦叶或者马胜比丘。这个时候,舍利弗尊者身为一个外道的修行者,看到释迦的弟子威仪具足,就过去以恭敬心请示说,你的师父是谁呢?他说我师父是释迦佛陀。那么你师父平常是告诉你们怎么修行的呢?这个时候三迦叶就说明了因缘法,“诸法从缘生,诸法从缘灭。我佛大沙门,常作如是说。”
舍利弗尊者一听到这个道理以后,就“悟心无际”。因为他本身的心就特别的“心见清净”,所以他回光返照,从因缘生因缘灭当中就证得了初果,知道我们这一念心是本来就无边无际的,所有的障碍都是我们向外攀缘,启动了根尘识,自己给自己障碍。我们这一念心“本来是没有障碍”,这个观念很重要!作为修行者,要不断地告诉你自己,你的心是本来没有烦恼。你为什么有烦恼?是后来才有的。这个地方对建立大乘的信心是很重要。
所以他“悟心无际”,证得初果以后,回去告诉目犍连尊者。目犍连尊者听到这个因缘法也证得初果,两个人就同时随佛出家。随佛出家以后,经过佛陀的开导就“见觉明圆”。前面讲到“心见清净”只是不受染污,这个时候他更能够看到我们这一念眼识的见,其实它的本来面目的见性是特别光明、特别圆满。成就四无碍的辩才,从迹门来说成就阿罗汉果,在佛的座下成为佛陀的可以说是最大的长子。
佛陀在世的时候,其实佛陀的徒弟当中有两个代表:一个是舍利弗尊者,一个目犍连尊者。一个智慧第一,一个神通第一。喜欢教理的、喜欢追求智慧的,就跟舍利弗;喜欢神通的跟目犍连。两个各领五百个弟子教化。不幸的是,这两个大弟子在佛陀灭度之前,都先灭度了,所以佛陀身后的法是交给迦叶尊者。佛陀弟子当中,最有代表性的三个人,生前是舍利弗、目犍连,死后是迦叶尊者,乃至于阿难尊者,这么一个传承。所以他有资格称为佛的长子。他的因缘是“从佛口生,从法化生”。这个地方不是讲色身,是讲舍利弗尊者自己,说他的法身是佛的金口教化而有,也因为佛陀因缘的教化而增长。
佛问圆通,如我所证,心见发光,光极知见,斯为第一。
那么,现在您问我这个圆通法门,正如我所修所证,“心见发光,光极知见”。我是依止一念的心性而引生智慧之光,而产生一个“知”的功能。那么这个“见”,已经不再依止眼识为知为见,而是一念心性产生的智慧光来当作知、来当作见,已经不是经过根尘的碰撞产生眼识来当作知跟见。这种知见是从你最深最深的“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的那一念心性发动出来的知跟见。
壬二、普贤观耳识
【图四】
普贤菩萨,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已曾与恒沙如来为法王子,十方如来教其弟子菩萨根者,修普贤行,从我立名。
普贤菩萨,这个普贤是什么意思?体性周遍叫普,随缘成德谓之贤。所以他等于是称性起修,依止众生本具、诸佛所证的一念心性发动的整个功德,是体性周遍而且是随缘成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