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体无别,我们这一念心跟诸佛是一样的,要肯定。佛陀对心有时候是采取否定的状态,有时候是肯定。这怎么办呢?哪一个是对的呢?
这是一个“次第”的问题。刚开始你要否定。刚开始我们这一念心很多颠倒,你一肯定就完了,就被它带着走了,所以,大乘佛法否定门入、肯定门出。刚开始先否定自己的心,你的所有的作用,你内心释放很多的感受、很多的想法,你告诉自己,这都是假的,你不要被他骗了。你打你的妄想,我修我的止观。所以,刚开始我们对心性是否定的,就是我们前面说的“诸相入非,非所非尽”,完全否定。但是到最后的时候,否定到最后的时候,你要转成肯定,回归到一念心性的时候你要重新肯定。
你看《大乘起信论》怎么说。它说观一切法,“离言说相,离名字相,离心缘相,唯是一心”,到这个地方,把一切万法回归到一念心性。最后还有一句话很重要,“是名真如”,重新肯定这一念心性当下就是真如。你看,“是故一切法,从本以来离言说相,离名字相,离心缘相,唯是一心”,到这个地方是完全否定,然后“是名真如”,叫“一心真如”。
所以我们在调心的过程当中,是否定、否定……最后肯定、肯定……但是,《楞严经》的角度是完全否定。你看《楞严经》,基本上它是从假入空,《楞严经》从空出假讲得很少,它是让你把心带回家。但是,真正肯定你的自他不二的本性,开始从空出假,那你要读《法华经》。《华严经》《法华经》都是这样。所以你看,为什么经典要判教?这一部经在整个修学过程当中的定位是什么,五味中它的滋味是什么,的确每一部经的效果不一样。佛陀讲话的口气不一样,产生的身心世界的效果是不一样。《楞严经》它偏重在破执,它这一部经的目的就是在根尘识的因缘当中把你拉回来。把心带回家,《楞严经》的目的就达到了;至于你从家里面再出去,那你就研究《法华经》、研究《华严经》,怎么样发菩提心,怎么从假相当中建立如梦如幻的因缘,从如梦如幻当中积集如梦如幻的功德,那你得读《法华经》《华严经》。
所以,这个地方就是我们讲的“诸相入非,非所非尽”,把一切法会归到一念心性,然后再“旋法归无”,在一念心性当中再重新肯定,当下就是如来藏妙真如性。我就从这个地方成就圆通,这个对我来说是“斯为第一”。
辛三、观六识 分六:壬一、舍利观眼识;壬二、普贤观耳识;壬三、艳喜观鼻识;壬四、满慈观舌识;壬五、波离观身识;壬六、目连观意识
观六识,这个指的是能观的智是一心三观,所观的境是眼耳鼻舌身意六识。这当中有六科:一,舍利观眼识;二,普贤观耳识;三,艳喜观鼻识;四,满慈观舌识;五,波离观身识;六,目连观意识。
壬一、舍利观眼识
【图三】
舍利弗,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旷劫来心见清净,如是受生如恒河沙,世出世间种种变化,一见则通,获无障碍。
这个地方讲到舍利弗过去的因缘。舍利弗翻成中文叫鹙子。“舍利”是他母亲的名称,叫鹙,这个“弗”就是子。因为他母亲的眼睛特别的明亮像鹙鸟,所以叫作舍利。他这个时候顶礼佛足而白佛言,说多生多劫以来,我的身心世界有一种特殊的功德,叫作“心见清净”。这个“心”指的是什么呢?第六意识生起的一种观察的智慧,不是我们这种颠倒的分别心。这一念我空法空相应的妙观察智,依止这个“见”(这个见指的是眼识的了别功能),我第六意识依止这个眼根而产生一个眼识的作用。因为整个“见”由这个观察智的加持,所以看到一切的境都不为一切境所染着,所以叫清净。也因此的缘故,在整个受生的过程当中,对于世间的六凡法界、出世间的四圣法界,这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