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地方,古德解释是一种我空的智慧现前。如是乃至出胎以后,我能够了解,这外在的一切的色声香味触法,这一切的依正二报的世界,也是当体即空的。古人解释这一段是法空。到这个地方是二空自调,以我空法空的智慧来调伏自己的见思烦恼。
下面这个地方讲大悲利他。“亦令众生证得空性”,而且我能够有善巧的方便来开导众生,也能够悟入空性。这个地方,蕅益大师解释说是在般若会上,般若会上佛陀要须菩提尊者来转教菩萨,来破除菩萨的法执。这个地方讲到他过去的因缘。
蒙如来发性觉真空,空性圆明,得阿罗汉,顿入如来宝明空海,同佛知见,印成无学,解脱性空我为无上。
今生承蒙如来种种慈悲的教授,发明两个道理:第一个,性觉真空。这个“觉”指的是第六意识的那个觉的功能。我能够了解我现前一念觉知之性,是缘生无性、当体即空的,所以我知道我这一念心是“心即是空”。从这一念心而明白我空法空的真理,从假入空。第二个,空性圆明。我也知道空即是心,即此空性当体就是我一念的觉知之性。所以他能够知道这一念心当体即空,又知道这个空性的真理当体也能够缘生这一念心。所以,他因为这样的因缘,在迹门当中能够成就阿罗汉果,从本门当中能够顿入如来宝明空海。
这个“宝明空海”,就是我们大乘的第一义谛空,我空法空的真如理。大乘的空是能够显现妙用的,我们前面讲过,大乘的空性现前是不坏假相的,跟假相在不在没有关系,它是体空观,它是性空观。小乘的空观是不容许假相的,所以小乘的空观现前,不容许有因缘所生法的假相存在,不可以。小乘的空观是汉贼不两立,有色就没有空,有空就不能有色。大乘佛法的空叫作“宝明空海”,是一种第一义谛空,所以能够同于佛陀的知见,印成小乘的无学。“解脱性空,我为无上”,在空性当中得到入、住、出的自在,这个是最为殊胜无上的。所以须菩提尊者对空性是有很深很深的体验,看过去的因缘就知道。
佛问圆通,如我所证,诸相入非,非所非尽,旋法归无,斯为第一。
须菩提的空,其实他的切入点是从“意”,第六意根切入,所以你看看它这一段就清楚。现在佛陀问我圆通的方便门,正如我所修所证,是“诸相入非,非所非尽”。
这一段,蕅益大师的解释是,“诸相”指的是因缘所生的我相法相;“入非”,它能够入于非相,非相就是空性,把假相的因缘回归到我空法空的体性。乃至于“非所非尽”,这个“非”指的是能观的智,“所非”是指所观之境;乃至于能所双亡,诸相叵得,唯是一心。蕅益大师说,这个地方的意思,他把因缘所生的我相法相,回归到一念清净本然的空性的心性,就是摄用归体。“旋法归无,斯为第一。”那么又能够把这一念心(缘生无性的心)当下承当,它就是如来藏妙真如性,“斯为第一”。
这个地方我们解释一下。须菩提尊者在观空的时候,是以一心为根本。他这个观法跟《大乘起信论》非常接近。《大乘起信论》的观法,它是以“一心”为宗,所以它叫“一心真如”,它的真如是在一心中表现出来。这个观法其实非常好用,就是你不管看到什么事情,你就观想它是唯心所现。“思诸法如梦”,外境都是一念心显现出来,外境是空,先把外境空掉。然后再观“观心性无生”,能分别的这一念心最后也觅之了不可得。思诸法如梦,观心性无生。这个时候,第三段,再肯定这一念清净心当下就是如来藏妙真如性。先否定再肯定。
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诸位!你看大乘经典,你看佛陀对心的描述,佛陀讲话怎么讲这个又讲那个?一下子说这个心是罪业的根本,你不能随顺它的;一下子又说,自知我是未成之佛,诸佛是已成之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