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如果我们《楞严经》安定了,那你有因缘学《法华经》跟《华严经》,广泛地说明菩萨道的善巧跟大悲,那就从解脱道又提升到菩提道。所以本经的定位主要是发明一个菩萨的解脱道的修学内涵。
好,我们看经文。《<楞严经>修学应用》基本上分成六个主题,把整个《楞严经》的结构分成六篇,我们分成六个次第来跟大家研究。
第一个就是我们这次的主题叫《正见篇》。《正见篇》就是探讨一个大乘菩萨在行菩萨道的时候,你应该用什么样的思想跟智慧来观察你的人生,培养一个菩萨的正知见,这第一个。
第二个是《发心》。我们在行动之前一定是有一个愿力,菩萨应该怎么去发心,这个愿力才会坚固,才会圆满?这个是从《楞严经》的角度来探讨发心的问题。
第三个是止观。这个《止观篇》我们会讲到本经的二十五圆通,我们会摘录几个代表性的来讨论我们怎么真实地去回光返照,去正念真如,去把心带回家,这个是《止观篇》。
继续阅读
第四《念佛篇》。整个《楞严经》的正念真如的思想怎么应用到念佛上去,去达到临终的正念?这个是第四个主题《念佛篇》。
第五个《持戒篇》。菩萨的戒法是广泛的八万四千法门,我们在断恶修善度众生的时候,从《楞严经》菩萨是怎么样来安住,怎么样来调伏?这三个都是偏重在修行上,止观、念佛、持戒就是修行。
第六个《破障篇》就是说,当我们开始把心带回家的时候,我们的妄想会产生一定的反弹,包括外在的鬼神的障碍,包括我们内心的烦恼障,因为你那个时候真妄交攻。那么遇到障碍的时候,我们应该如何来面对?从《楞严经》的角度,我们应该用怎么样的心态来面对所有的外障跟内障,这个是《破障篇》。也就是说,甲一、甲二的正见、发心是整个大乘的道前基础,菩提心跟空正见,这个道前基础。三、四、五是整个菩萨的修学法门,菩萨的戒定慧跟菩萨的念佛。第六个就是当我们开始正式修行的时候,我们产生一定的正念,那么跟过去的妄想接触的时候,真妄交攻的时候,把妄想逼出来、把烦恼逼出来的时候,菩萨应该怎么去面对这个障碍的问题,破障。这个是我们把它分成六科,来跟大家讨论这部《楞严经》。
好,首先我们看第一个《正见篇》,看讲义的第二面。这个《正见篇》总共有三段,第一个是前言,第二个是正文,第三个结劝。前言当中我们先有二段,第一个为何建立正见,第二个如何建立正见。就是说,我们在行菩萨道的时候为什么要建立正见呢?我们就去修就好了吗?你该布施就去布施,该持戒就持戒,该忍辱就忍辱,为什么要先建立一个正确的人生观呢?这个道理在哪里?我们先探讨建立正见的重要性。这以下有一段蕅益大师的开示,我们先合掌把它念一遍:
讨究佛法,第一要务,诸佛所师,所谓法也,况弟子乎?虽胜义法性,贵在亲证,倘非黄卷赤牍作标月指,示真实修行出要,何由得证胜义?试观外道,亦出家求出生死,不知正法,求升反坠。故不留心教典,饶勇猛精进,定成魔外。胁尊八十出家,昼观三藏,夜习禅思,乃有济。有谬云:年少力强,宜习教典,年衰力弱,只堪念佛。岂年少不必念佛,年老不可习教,将谓如来教法,仅同举子业,博名利于半生者乎?一历耳根,永为道种,大士所以舍全身求半偈也。今佛法流布,赖迦叶阿难二祖,彻底悲心,人皆视作等闲。殊不知恒沙世界,无量劫中,妙法名字不可得而闻也!
这段是蕅益大师对所有初学菩萨的一段非常重要的开示。我们看讲义第3面分成三段。首先讲到建立正见的重要。蕅益大师说,讨论研究佛法对于一个初学者是第一要紧的事情。为什么这样讲呢?他举出了我们的佛陀来做证明,他说,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