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讲】(4 / 7)

不可能!你看月亮,它是初一的时候最小,到十五的时候变最大,大到一定的程度它又开始变小。你看海水它涨潮,它涨到一定的程度,它又开始退潮、退潮、退潮,退到一定的程度又涨潮、涨潮、涨潮……一个真实明白道理的人看宇宙人生的万事万物,你会发觉人生是有一定的轨则的。这个轨则就是所谓的佛教说的流转门跟还灭门。我们之所以不断地流转生死,这个背后也有一定的轨则,诸佛菩萨能够安住在安乐解脱,他掌握了一个解脱的轨则。

所以人生虽然是在不断地变化,但是在变化当中后面是有一个道理的,一个人会堕落是有道理的,一个人会往生也是有道理的。所以我们今天读圣贤书,就是把那个我们为什么会堕落,我们为什么会往生,我们为什么会成佛,你要把那个道理掌握住了,这人生就在你掌握当中了。我们一个人只有两种情况,第一个用智慧来观察人生,第二个用直觉去面对人生,跟着感觉走嘛,我高兴怎么做就怎么做,那这个人就没什么希望了,就是佛教说的闭着眼睛过活,他完全不用智慧来观察人生的,他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当然这个人无量无边的生死在等着他了。所以我们从经典的学习,我们打开我们的智慧眼,我们知道我们这样做未来会有什么样的结果,我们那样做未来会有什么样的结果。所以你掌握了一个痛苦的道理跟快乐的道理,你才有资格谈修行。所以我们在修行当中,是先打开眼睛,然后才有行动的,因为人生是有它的轨则的。十法界的因缘果报背后的确是有它的轨则的。所以这个地方我们如果说闭着眼睛修行,结果就跟外道一样,求生反坠。虽然花了很多精神体力,但是结果却是堕落。这就是我们为什么研究道理了,就是我们说的“欲知山上路,须问过来人”,爬山,没有一个人说不用看地图就可以爬山的,爬到最后爬到老虎洞去了。所以这个地方是讲到修学是要尊重传承,历代祖师所留下的这些开示的法语。

看第二段,就讲出当初的一个错误的知见,有谬云,年少力强,宜习教典,年衰力弱,只堪念佛。这个是在当时明朝有一个错误的观念说,你年纪轻,精神体力好,你应该研究教理啊,去明白人生的道理;假设你年纪老了,体力衰了,好好念佛就好,什么道理都不用明白,一句佛号念到底了。那么这种思想在蕅益大师来看是非常严重的错误。他说,岂年少不必念佛,年老不可习教,难道年纪轻的人只研究教理而不念佛吗?或者念佛而不研究教理吗?教理就像一个人的眼睛,念佛就像一个人的脚,这个眼睛跟脚,我们随时随刻两个都要配合的,没有一个人是靠眼睛走路的,也没有一个人是闭着眼睛可以走路的。所以我们不能够把教理当作一个,好像如来的教法是为了应付考试的一个举子业,只是为了应付考试的文章,来博取功名于半生,好像教理是讲给别人听的一样,不是这个意思。

这个不重视教理,当然末法时代很严重,但是最严重的是净土宗这一块。我觉得蕅益大师讲这个思想,“年少力强宜习教典,年衰力弱只堪念佛”,这句话对净土宗的伤害是非常大的,到现在都还在受伤。我们净土宗在整个大乘佛教当中,到了末法时代衰败得特别厉害,主要的原因就是修净土的人完全不明白人生的道理。佛号是一个广大的无量光无量寿,但是问题是,是谁去念这句佛号是很重要。你是用一念心去念这个佛号,能念的心是主导者。我们现在问大家一个问题,你念一句佛号“南无阿弥陀佛”,这个地方有两种力量,第一个能念的心,第二个所念的佛,谁是主动谁是被动?当然你的心是主动嘛!佛是被动配合的。佛陀度化众生是有条件的度化众生,这个地方修净土宗的人,你绝对要认识一个道理:佛陀对我们的救拔是在因缘的情况下救拔,诸法因缘生是整个大乘佛教的共识,你违背了诸法因缘生,那你就不是佛教徒了。我们看经典上讲到感应道交,众生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