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这种色身,内在的色身跟外在的世界能够互相涉入,这种事事无碍的境界。
这两个都是指他的果地的妙用。
最后看他所证的道理。
此大神力,由我谛观四大无依,妄想生灭,虚空无二,佛国本同,于同发明,得无生忍。
这种大神通之力,这种事事无碍的境界,是怎么来的呢?都是我在因地的时候观察“四大无依”,这个是他的重点。他观察广大的虚空,观察整个虚空当中的色法,这个地水火风,都是缘生无性,当体即空的,都是来无所从,去无所至,只就是我们一念心的妄想的生灭而有,所谓的心生则种种的四大生起,心灭则种种的四大消灭。但虚空的体性却是无二无别的,乃至于一切的佛国,它们的整个体性都是相同的。在相同的虚空体性当中而证得了无生法忍。
这个地方是说,他为什么能够成就广大的神通,为什么能够成就事事无碍呢?主要是从这种虚空无二当中成就无生法忍而显现出来。我们看总结。
佛问圆通,我以观察虚空无边入三摩地,妙力圆明,斯为第一。
佛陀问我圆通法门,我在因地是观察虚空,就是观察整个四大乃至诸佛国土,皆同虚空一样是无边无际的,而成就了妙力圆明。这个四大的色法跟无边的虚空是互含互摄,是没有障碍的,从这个地方成就圆通的。
这个地方我们讲一下,这个四大。虚空藏菩萨是从四大当中而观入虚空,最后证入法性,我们讲色即是空。《般若心经》说色即是空,当然这个地方我们也会说。小乘佛法也是观察色即是空,也是灭色取空。但小乘的学者在观察的时候,他把四大之法经过无常、无我的智慧变成空以后,他就没有作用了。他不能够像我们本经所说的,“手执四大宝珠,照明十方微尘佛刹,化成虚空”,乃至于能够放出十种微妙的光明,来流灌十方尽虚空界。或者,他也不能够说把整个诸幢王刹来入到我的色身,我的色身进入诸幢王刹,这种事事无碍的境界。为什么?因为小乘佛法的思考是单向的,它能够使令色即是空,但是它不能够使令空即是色。
我想我们在因地的智慧很关键,你用什么样的思考来断烦恼,会影响到你未来的果证跟妙用。比方说你看到一个假相,这个假相可能是一个人,也可能是一个法,你非常不喜欢,你有两个选择:第一个,你把它拿掉,你采取逃避的方式。那么未来你证得空性以后,你完全没有作用,你不能有作用,你只有解脱障碍,但是你不能生起妙用。第二个选择,你看到一个不喜欢的假相,你没有必要破坏它,因为这是你的业力显现,循业发现。
所以,大乘佛法是假相保留,但是你观察它没有实体,它只就是“来无所从,去无所至”。你没有必要拿掉这个假相,你就把它的实体空掉。这个时候你能够从空出假,又能够从假入空。所以,大乘佛法在破坏烦恼的时候,是把这个假相原封不动地保存下来,因为你以后还要再回来。所以《般若心经》这个观念很重要,色即是空。你从色法回到空性的时候是怎么回去的?如果你把这个假相破坏了,灭色取空,那糟糕了,你回不来了,你成就以后就只能够在这个寂灭的状态。
所以我们在因地的时候要注意,你的因地会影响到你的结果。你遇到一个你不喜欢的人、不喜欢的事,你用什么方式来转你的心,会影响到你未来的果位,是小乘的果位,还是别教的果位,还是圆教的果位,就是影响到你的种性。你看,同样证得空性,小乘的空是完全什么都没有,我们讲孤调的涅盘,孤调,什么都没有,没有任何的妙用。你看大乘,证得空性以后,小中现大,大中现小,一为无量,无量为一,到十方世界广成佛事。那么差别在哪里呢?当然,因地的时候,他在观一切法空的时候,他不破坏原来的假相,这个地方是关键点。你用什么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