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这个世间,久了你就产生习惯了,习惯了以后,你就改不过来了,就变种性了。所以我们在思考问题的时候,同样是在处理问题,但是你的过程、你的止观的方法,会影响到你未来成佛的快慢。这个地方很重要。
壬六、弥勒观识大
我们看第一百六十一页,讲义的下册。壬六,弥勒观识大。
【图二】
弥勒菩萨在整个宇宙万法当中的观察,他就是观察宇宙万法唯独是我们一念心识所变现,从这个地方去悟入如来藏妙真如性圆三谛理。
弥勒菩萨,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忆往昔经微尘劫,有佛出世,名日月灯明,我从彼佛而得出家,心重世名,好游族姓。尔时世尊,教我修习唯心识定入三摩地。
弥勒菩萨,“弥勒”这两个字是这个菩萨的姓,叫作慈氏。他的名字其实叫阿逸多,就是无能胜,他的慈悲是没有能够超胜的。为什么呢?因为他过去曾经遇到大慈如来,跟大慈如来修习慈悲观,并且发愿,他希望成佛以后能够像大慈如来一样,成就广大平等的悲心,故名慈氏。这是他过去的因缘。他的未来,他成佛的时候是坐菩提树下,这个菩提树形状像一条龙,而且这个龙的中央有一朵莲花的相状,这个树中央像一朵莲花,弥勒菩萨就坐在莲花的中间而成佛。成佛以后,他不像释迦牟尼佛是说法四十九年,讲经三百余会;弥勒菩萨成佛以后只有三会说法,度无量无边众生就入涅盘了,所以叫龙华三会。
弥勒菩萨这个时候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回忆在往昔经历了微尘劫的时间,有一尊佛出现于世,这一尊佛叫日月灯明如来,我随从彼佛而得剃发出家。出家以后我的内心非常爱乐世俗的名闻跟利养,所以经常游走于政商权贵之家。这个时候,日月灯明佛看到我有这样的一种烦恼障碍,就教我修习唯心识观,来成就大乘的三摩地。
唯心识观,这个地方我们讲一下。唯心识观就是说,当你遇到了任何外境的时候,你都不要去管外境怎么样,你就观想宇宙的万法其实都是你的心识所变现。宇宙万法是我们的心所变现,从唯识的角度是从两个层次来说:
继续阅读
第一个,唯识所现。唯识所现指的是阿赖耶识,第八识。我们现在为什么会跟这个人在一起,会遇到这样的事情?那是因为我们有这个业种子。所以,从依他起性的角度,我们过去有善恶的业力,就显现了宇宙间的万法出现。这个叫作唯识所现,在唯识学叫作依他起性。这一部分我们是不能改变的,没办法改变的,这一部分叫认命。
第二个叫唯识所变。这个就指的第六、第七了,特别是第六意识。我们第六意识去跟外在的人事接触的时候,我们心中有我们的名言分别。名言分别,讲得白话一点,就是我们有我们的思考模式。
我们心中有个人的好乐。比方说你特别喜欢吃榴莲。榴莲的显现,它只就是一个水果嘛!是你过去有这个业力,所以它显现出来。这个依他起性它没什么好坏。如果你认为说这个榴莲是很甜美的,是很好吃的,那是你自己加上去的。这个就唯识所变了,这就是我们讲的遍计所执性,是唯识要破的部分。身为榴莲,它没有所谓的好坏,也没有所谓的甜美不甜美,它没有这种东西,这个是你个人加上去的。不喜欢榴莲的人说这个味道很臭。其实榴莲也没有所谓的臭,也是你个人的分别加上去的。
所以在唯识学的观念里面,把宇宙间分成唯识所现跟唯识所变,一切万法是我们心所变现。唯识所现这一部分不能破坏,因为它是一个因果的道理。但是,唯识所变,你第六意识的分别心,这一部分是我们所要破坏的。所以唯识学的空观是空掉什么?空掉心中的名言分别,破遍计执。唯识学是这个意思。
也就是说,因为弥勒菩萨喜欢名闻、喜欢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