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二讲】(4 / 6)

养,认为这个东西会给他快乐,那么日月灯明如来就告诉他说,名闻利养、别人对你的赞叹,这个东西,是你自己把它认作是快乐的,它本身没有快乐。

所以智者大师说,财色名三个法,我们凡夫喜欢好乐,喜欢追求,就像狗啮枯骨。一个很干燥的骨头,没有味道,但饥饿的狗去咬这个干燥的骨头,一直咬一直咬,咬到最后把嘴唇咬破了,咬破以后就流血。你吃到自己的血,你就说,哇!这个骨头很甜美!其实你吃到的是你自己的血。

也就是说,这个世间的五欲本身没有快乐可言,它不像三宝。佛法僧三宝是真实的功德。你看我们的心跟佛号接触,我们会产生法喜。这不是我们的妄想,而是本来就会产生功德的,因为三宝本身就是一种功德相。但是五欲不是功德相,它之所以让我们产生快乐,是我们自己的妄想捏造出来的,我们认为这很快乐。所以,我们是自己的妄想来带动自己的快乐,这个就是遍计所执性。

日月灯明佛意思就是说,你追求世俗的名闻利养,你认为这个是安乐,那其实是你自己的颠倒妄想捏造出来的,它本身不是一个功德相,就教他修唯心识观来对治这一部分的障碍。这个是他过去的因缘。

历劫已来,以此三昧事恒沙佛,求世名心,歇灭无有。至然灯佛出现于世,我乃得成无上妙圆识心三昧。

历劫已来,他经过多生多劫来修学这个唯心识观,以此三昧来事奉恒河沙的诸佛。他这个修行不简单,要经过很长很长时间的历练,把文字的智慧转成心中的智慧,那真的是要靠很多很多的历练。慢慢地他整个三昧的观照力转深,内心当中对于世俗名闻利养的追求就慢慢地消灭,就不存在了。

当然,这个地方唯心识观,就是观察这个宇宙的万法其实是我们一念的心所变现出来的,阿赖耶识的种子变现的,是如梦如幻的。所以这个地方,从如梦如幻的观察当中来破坏我们的遍计执。这个地方是离遍计执。

至然灯佛出现于世的时候,我再进一步地观察。远离遍计执以后,我们这一念明了的心,这个依他起的心,也不可得,这一念心当下就是如来藏妙真如性。这个地方是远离依他起。这一部分我们到后面再说明。

总而言之,我们要悟入圆成实性,是先远离遍计执,破坏我们第六意识的名言分别,再远离第八识的依他起。两个方法,两个过程。

乃至尽空如来国土,净秽有无,皆是我心变化所现。世尊!我了如是唯心识故,识性流出无量如来,今得授记,次补佛处。

这个地方是说明他所成就的功德妙用。乃至于穷尽虚空十方的如来,指的是正报,乃至于整个依报的国土……这整个十方当中的依正二报,有净秽跟有无两种的差别。净指的是四圣法界的因果,秽是六凡法界的因果。这整个净秽的因果,从因缘上的假相是有,从依他起的角度上说是有它的假相的,但是从它的自性来说是毕竟空的,从遍计执来说是毕竟空的。我们认为它是真实有、有自性的,这样的执取是毕竟空的。所以是因缘有,但是自性是空,所以叫遍计本空,依他如幻。

总而言之,这整个十法界的依正二报、染净因果,都是我一念心之所变现,我们各人可以说是循业发现。所以,我以如实了知唯心识故(“唯心识故”是指的前面的十法界的因果都是我一念心所变现),而证得唯识性。

继续阅读

下一段证得唯识相。“识性流出无量如来”,我远离了依他起、远离了遍计执以后所成就的圆成实性,这一念清净的真如本性流出无量无边如来的功德。这个地方是证得唯识相。我们这个次第,是先证得唯识性,再能够证得唯识相的。所以现在蒙释迦如来的授记,候补贤劫的第五尊佛,就是候补佛位。

这个地方是说明他的功德之相。看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