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他也不知道为什么,这种冲动的那种力量不晓得从哪里来。后来我发现,事出必有因,忏公师父他老人家对礼敬诸佛,那种拜佛他很重视。你看他要去外面办事情,还有五分钟,他就会过来先拜个几拜再出去。你拿东西供养忏公师父,他一定先把东西拿到念佛堂供养佛陀,然后他才受用。忏公师父在礼敬诸佛、供养如来这一部份他特别强调,他有这种因地,他就招感人家看到他就忍不住要跟他礼拜,忍不住供养他。
这个地方也说明了,观世音菩萨也有这一部份的功德,当然菩萨成就这种功德并不是要众生供养珍宝,因为菩萨真如本性,恒常是常乐我净,他主要目的是要让众生栽培善根,舍离悭贪。若菩萨都不接受供养,那众生就不能培养福德,所以受供也是一种方便门,不但是现尊容,宣说神咒,菩萨必须要有接受供养的方便。
寅四、兴供不思议
前面是菩萨纳受众生的供养,这个地方是讲菩萨他有无量的方便力,能够供养十方诸佛,而且他有种种的善巧方便,来供养摄受六道众生。
四者、我得佛心,证于究竟。能以珍宝种种,供养十方如来。傍及法界六道众生。求妻得妻,求子得子,求三昧得三昧,求长寿得长寿。如是乃至求大涅盘得大涅盘。
菩萨不可思议的第四种方便法门。观世音菩萨在因地的时候因为证得了佛心(如来藏妙真如性),这种清净的佛性,他所证的佛心是究竟圆满的,跟十方诸佛是无二无别的。因为他这个佛心不是我们凡夫的生灭心,是脱离根尘识的不生灭心,所以他究竟圆满。因为以「佛心」的关系,他就能够以种种各式各样的珍宝,上供于十方诸佛如来,而下供于法界六道众生。
然这功德是怎么来的?蕅益大师说:为什么菩萨证得佛性以后,能够生起这广大的供养呢?因为菩萨圆满菩提以后是「归无所得」,以归无所得,所以无所不得。这种功德是称性而起的,所以他能够任运的生起种种的供养来满众生的愿。满什么愿呢?这以下讲出几个代表:比方说世俗的安乐,求妻得妻,有人求贤良的妻子就能够满他的愿,或者求福德柔顺之子,就满他的愿,这是偏重在世俗的五欲乐。有些人他想要成就三昧、成就神通,菩萨就给他四禅八定的三昧;求健康长寿(通三昧乐也通于五欲乐),菩萨也能够满他的愿。如是乃至于成就菩萨的大般涅盘,常乐我净的涅盘,菩萨也能够满他的愿,这个都是称性而起的愿望。
我们可以把菩萨的方便门解释一下:在《法华经》上说:「三乘共坐解脱船」。三乘的圣人声闻、缘觉、菩萨都证得了空性,都成就了解脱。其实在《法华经》的意思所证的空性是没有差别的,一空无二空;但是在空性当中产生的妙用是不同的。因为声闻人在成就空性的时候是「灭色取空」,他是断灭一切根尘识的因缘,而另外找一个空性,「灭色取空」;他整个因地是以出离心为本修因,以出离为根本。你看我们哪一个人念阿罗汉的名称会有感应的?没有。阿罗汉对众生的加持力,在经典上说,他在世的时候你遇到他,你向阿罗汉祈求,他会加被你,但是这个阿罗汉一旦灭度了以后,你念他的名号几乎没什么效果,因为他的空性是没有这种功德妙用。
菩萨在修空性的时候,他不是灭色取空,他是「缘起性空」,或者我们讲从假入空,他在修空性的时候是不坏假相。他修空性的时候,他一方面积功累德,所以他的空性当中摄持了无量的功德庄严,也摄持了菩萨的大悲愿力,在空性当中有不空的力量在那个地方。这样的因缘在《维摩诘经》讲出一个譬喻说:声闻人的空性就像是虚空一样,虚空不能含受万物;菩萨的空性就像大地,虚空当中有一个大地,那是菩萨的愿力,大地能够承载万物,能够生起种种的草木。从大地跟虚空你就知道,声闻人所证的空性叫虚空,就是什么都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