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三讲】(4 / 7)

个法门同样殊胜,同样是方便易成就。我们之前讲过很多观念,「门」有进去的门跟出来的门,这两个门不完全一样。我们从一个生灭心要进入真如的门,这个门就是「耳根」,只有一个。《楞严经》是在修清净心,从生灭心回归到不生灭的清净心。《法华经》修的是菩提心,《法华经》是从清净心那个门开始出来,那就不是耳根的境界,那无量无边的法都是方便法门。《楞严经》它是摄用归体,这个门必须障碍要少。印光大师说,用耳根来摄心…在念佛中为什么用耳根来摄心?我们有很多方法,你可以去观想佛像,也可以观像,为什么要持名?

印光大师说:因为耳根一法,不但摄心而且养神。耳根当中,第一个、你的所缘境很容易了了分明的现前,也就是说耳根它是圆通的没有障碍,它能够让你的所缘境很容易的现前。第二个、摄心,它能够没有障碍的运转下去,你白天用它、你晚上用它,你也不会觉得疲惫,因为你修学不是短时间的;德山棒、临济喝,那种一时的开悟当然时间很短,但是你长时间的断惑证真,你这个门必须要长时间的走,那这时候养神就很重要,耳根是特别的坚固,所以我们讲,开方便门是很重要的。

过去我们讲过一个公案,在经典上,佛陀说有一个牧牛人,他带了一群牛要过恒河。而这个牧牛人他没有选择恒河该从什么地方过,随便找一个地方就冲过去了,这些牛过去以后死掉三分之二,只有三分之一的成功。佛陀说这个牧牛人不知善巧方便。另外一个牧牛人,他在过河之前,他要简别一下哪一段恒河距离最短?哪一段恒河障碍最少?他要先观察地形地物,找到地方的时候他把牛分成三批,第一批牛是体力最好的,第一批先过去。他一吆喝,这三分之一的牛就全部冲过去了,冲过去以后这些牛就互相的叫喊,鼓励后面的牛;第二批牛是体力中等的,这时候前面有牛在叫喊,后面牧牛人再鼓励一下,第二批的牛也过去了;三分之二都过去了,剩下三分之一体力羸弱的,它们想大部分都过去了,我也过去。结果再鼓励一下,全部都过去。佛陀说:这个牧牛人善知方便。

佛陀讲这个譬喻是什么呢?祂说修行者亦复如是。你今天找到一个方便法门,你修习一天,等于别人修习一劫的时间,「日劫相倍」。你能够找到方便法门,你所产生的效果是别人一劫的时间,这叫「真实心如是」,一种真实的修心法要,就在这个地方。我们说:「方便易成就,堪以教阿难,及末劫尘沦。」是这个意思。到这地方,耳根圆通法门的介绍完全圆满结束。

辛三、时众获益

【图四】

当时的法会大众,听到观世音菩萨的教授,听到文殊师利菩萨的印证,得到广大的功德利益。

当机开悟

于是阿难及诸大众,身心了然,得大开示,观佛菩提及大涅盘,犹如有人,因事远游,未得归还,明了其家所归道路。

阿难尊者跟法会的大众,这时候在修行当中得到两种功德:一、「得大开示」指的是佛陀、观世音菩萨跟文殊菩萨殊胜圆满的开示。这种开示有什么效果呢?「身心了然」,对于五蕴身心的真实相……我们在《楞严经》的时候,对身心世界一个是相、一个是性、一个是真如门、一个是生灭门。「观相元妄,观性元真」,相妄性真,这个就是整个身心世界的真实相。我们的五蕴身心有真如门跟生灭门,就产生空假中三观,当我们从假入空的时候,是回到真如本;当我们从空出假又回到生灭门。你能够在这两门当中,能够进出自在,那就叫「身心了然」。

观察佛陀无上菩提的智德,跟大般涅盘的断德,讲出一个譬喻:身心了然。到底对诸佛的功德有什么样的了解呢?譬如有一个人他离开他的家,到很远的地方去办事情,事情办久了,以后忘了回家的道路,「未得归还」,他已经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