亦名救护亲因,度脱阿难及此会中性比丘尼,得菩提心,入遍知海。
这段的经题偏重在功德力用。这部经有什么功德力用呢?「救拔亲因」。“亲因”蕅益大师说:就是亲因缘。救拔谁呢?一个是阿难尊者,一个摩登伽女,这两个出了状况,佛陀才宣说《楞严咒》,才宣说此经。所以这部经主要的亲因缘…当然如果说讲得更远一点,末法众生都是救拔的对象。但是他当时直接的因缘,的确是因为阿难尊者跟摩登伽女的事情而宣说的。
阿难尊者他是一向多闻,未全道力,背很多道理,但是都活在意识分别心中;性比丘尼是淫心炽盛的淫女。这二个人一个是烦恼很重,一个是分别心很重,结果两个人因为这个教理以后,得菩提心,入遍知海。前面是说它所救拔的根机,这以下讲他得到的利益,都能够发起菩提心,而成就正遍知。“正”讲大乘的实智,空观的智慧;“遍知”是讲菩萨的假观。
依宗立名
亦名如来密因修证了义。
依宗立名:「如来密因」就是前面的体,十方如来的秘密之心,非凡夫二乘跟权教菩萨所能了知的,叫作密因。「修证了义」正是讲到本经的宗,空假中的智慧,依止空假中才能够达到修证了义。“宗”就是它修学的方法。
体宗立名
亦名大方广妙莲华王十方佛母陀罗尼咒。
体宗:「大方广」就是《大佛顶》,众生本具诸佛所证的现前一念心性;「妙莲华」是讲譬喻,它是出污泥而不染。这两句话都是讲体和宗。
「十方佛母陀罗尼咒」,依体所产生的智慧是十方诸佛之母,十方诸佛都是依止称性起修的空假中三观而成就的,而且这样的一种智慧能够总一切法持无量义,叫陀罗尼咒。
因果立名
亦名灌顶章句,诸菩萨万行首楞严。
「灌顶章句」是讲它的出处,因为本经是出至于灌顶部所录出的,属于〔密教〕部,叫灌顶章句。「诸菩萨万行」是讲整个修行的因地,它有五十五位的真菩提路。它的果就是成就《首楞严》,坚固而究竟圆满的真如。依止一念心性而修学,最后还是会归到一念心性的真如,叫《首楞严王三昧》。这个地方等于是佛陀安立了五个经题,包括体宗用。
丁二、总答奉持
汝当奉持。
总结:蕅益大师把「奉持」这两句话讲得非常的妙。什么叫“奉持”?他说:你不管做什么,法法销归自性,这个就是「奉持」。前一段时间我去正觉精舍听清公上人上课,我觉得他老人家上课那真的是称性起修,全修在性。如果你不知道什么叫称性起修,全修在性,我建议你看看清公上人上课。他老人家上课,他不管你下面干什么,他都不管,睡觉的睡觉……他都没关系,他讲得自得其乐。他讲课就是完全「称性起修」,从内心讲出种种的法义,这个法义还是开显他自性的功德。
所以「称性起修」的菩萨是什么意思?因为外在的因缘你控制不了,你该做什么你还做什么,是这个意思。所以称性起修的人,没有所谓的末法时代,没有这种事情!心性还有过去现在未来吗?佛陀在世的时候,我们这一念心就是这一种相貌,现在还是这个相貌啊!当然你要说,我是假借外境在修学,那的确是末法时代,那你感觉的出来,那真的是魔强法弱的时代。但是要法法销归自性,那就是事在人为,世界上没有所谓的正法、像法、末法。你那一念心能够转过来就是正法,你能够把你自己生起的妄想,把它不随妄转那就是正法;那你跟着你妄想在动就是末法,就在一念之间而已嘛!
「汝当奉持」就是说,就在你当下那一念当中,你的分别心生起的时候,你的观照力要现,不迷、不取、不动,你做你该做的事,该做什么你还做什么,这是「汝当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