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之为正。在修学的过程当中,理观叫作乘,事修(持戒),这两个都很重要不可偏废,一方面理观,一方面事修,这个叫作正。
三、知六而常即,而不生退却;知即而常六,而不生憍慢,所以能够理事无碍,名之为正。在道理当中我们产生信心,在事相上,我们点点滴滴一天一天的进步。前面讲到渐次深入,我们只保证今天比昨天好,明天比今天好,事要渐修,名之为正。
三重的差别来判定邪正。到这个地方,整个修行的位次讲圆满了。
乙四、结成经名以彰圆体圆宗圆用(分二:丙一、文殊问。丙二、如来答)佛陀到这时候,其实整个修学的内涵、修学的位次已经讲圆满了,但是佛陀都没把经题定下来,所以必须由大智慧的文殊师利菩萨来提经题。经题当中它彰显了三个内涵:一、彰显本经的「体」,本经的题就是第一大科:如来藏妙真如性圆三谛理,是所依的理体,就是我们讲的不生灭心为体。二、圆宗,就第二科:“空假中”三观的正助双行,叫作「宗」。三、圆「用」,第三科讲到修行的位次,功德力用。分两段:一、文殊问。二、如来答。
丙一、文殊问
尔时文殊师利法王子,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当何名是经?我及众生云何奉持?
文殊菩萨代表大乘的实智(真实的智慧),所以他这时候在大众法会中从座位而起,而白告佛陀,他说:我们应当如何安立这部经的名称呢?蕅益大师说:问本经的体。二、我及众生云何奉持?这一段是问本经的宗趣跟它的功德力用。第一个问是问体,第二段是问宗跟用,等于是本经的体宗用。
丙二、如来答(分二:丁一、别答五名。丁二、总答奉持)丁一、别答五名
【图一】
依体立名
佛告文殊师利:是经名大佛顶悉怛多般怛罗无上宝印,十方如来清净海眼。
这一段的经题是彰显本经所依的体,就是我们常说的「称性起修」。菩萨的菩提心所产生的波罗蜜,都是依止不生灭心而起的。所以他这个地方是经名《大佛顶》。这个《大佛顶》就是我们常说的现前一念心性,就是「不生灭心」,拣别我们在修行的时候,不能够根据六根去接触六尘,根尘碰撞而产生一个识,不能依止这个,不能产生意识分别。
所以你为什么修行佛法?只有一个理由:依大佛顶而修。你的心都不能依外在的因缘,从《楞严经》的角度,你说我为了不忍众生苦,不愿圣教衰而修学佛法,这个都不对的。这意识分别心嘛!六根去攀缘众生苦的境缘,产生一个慈悲的意识分别,这样子都是属于生灭心,这个菩提心是很危险的。所以我们整个修行所依的理体就是《大佛顶》,众生本具诸佛所证的现前一念明了的心性。
「悉怛多般怛罗」前面的《大佛顶》是约显教来说;密教就是「摩诃悉怛多般怛罗」。“摩诃”是大,“悉怛多”是白,“般怛罗”是伞盖。海公说:其实「大白伞盖」就是《大佛顶》,道理是一样,一个是密一个是显。「无上宝印」,大佛顶性是无上之法。为什么是“印”呢?因为所有要成佛的人都必须要经过这个过程,「以心印心」。如果你所依止的心不是这种心,那你根本就过不了关。「十方婆伽梵一路涅盘门」,前面我们讲过,十方诸佛要成佛,没有一个人意识分别心根据一时的冲动来学佛的,没有这回事情!都要明白众生本具的一念心性而起修的,这是一个无上宝印,这是「以心印心」的法门。十方如来清净海眼。前面是讲所依的理性,这地方是依止理性所产生的智慧。依止不生灭心产生清净广大的智慧眼,依止不生灭心产生空假中三观,叫「清净海眼」。这个标题偏重在「体」所依的体性。
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依用立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