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零三讲】(4 / 7)

,就退失了四禅。他退失禅定以后,他就生起邪见,他说:这世间上没有所谓因果的事情,没有世间的因果,也没有出世的因果,你看我得到禅定以后还不是失掉了?造善绝对不会招感安乐的果报,造恶也不会招感痛苦的果报。他就拨无因果,妄说一切法空,他也现身堕入地狱。善星比丘所依止的烦恼是愚痴。

阿难尊者把当时所发生的三件事情提出来,他提出这三个事情以后,他提出的疑问是说:

双问同别

此诸地狱,为有定处?为复自然,彼彼发业各各私受?

这三个人都堕落到地狱去了,一个依止贪欲、一个瞋恚、一个愚痴。那么到底地狱是有固定的处所?也就是说,各别造业但大家一起来共同承受?还是顺其自然的轨则,是各各去造业,而且各各别受,是没有固定的处所?从后面的回答是这个意思,地狱的确是有固定的处所,但在固定的处所当中,共业中有别业,每一个人又各自去发现他个人痛苦的相貌。比方说,我们住在佛学院,佛学院也的确有他的处所,有所谓大家的共业,但在共业当中,有各各发业各各自受。这地方是你必须把前面的跟后面的结合起来就对了。

蕅益大师说:这一科的重点,佛陀要破除两种邪见:

一、妄言心净则国土净,所以他认为地狱没有一定的处所,这样是违背了唯心万法的道理。就是说,这件事情是有点执理废事。破除的第一个邪见就是,有些人一天到晚观照现前一念心性,既然现前一念心性是清净本然,周遍法界,那只是个人循业发现而已。理观过强以后,就忽略了事相的差别,执着地狱没有一定的处所。这一点是佛陀要破的第一个邪见--「执理废事」。

第二、有些人看到的确地狱有固地的处所,就执着地狱就是真实有的,是真实有的不能改变的,你忏悔都没有用的。这种情况是违背了万法唯心之理,有点「执事昧理」。前面认为地狱没有一定的处所,就忽略了因果丝毫不爽的道理;假设你执着地狱有固定的处所,是真实有,又违背了法性本来空寂的道理。所以这个地方佛陀的回答,是双破执着有跟执着空,而发明中道即空、即假、即中的道理。前面一段是阿难尊者提出两个疑情。

己三、结请决定开示

请佛陀做出明确的开示。决定,明确的意思。阿难尊者他提出两个疑情以后,他就把这个做总结,说为什么要提出这个疑惑。

惟垂大慈开发童蒙,令诸一切持戒众生,闻决定义,欢喜顶戴,谨洁无犯。

惟愿佛陀依止大悲心,来开发我们众生心中的迷蒙(迷惑),使令一切的末法众生,末法众生在持戒的过程当中,他能够产生一个决定义;「决定义」就是说,当佛陀这样讲以后,众生很明确的知道因果跟空性,所谓的自性空跟因缘有这两个道理,是绝对没有差错的。佛陀讲完以后众生就没有任何疑惑了,就是「决定」。大家能够很顶戴欢喜的去受持佛陀的禁戒,而无所毁坏。蕅益大师在这一段的总结他就说:观此经文,有扶律谈常之意。

我们前面经过一大段在讲修行位次的时候,其实修行位次在正念真如的过程当中,他观的时候是观空性。因为你破烦恼障,你当然是观空性,觅心了不可得,所以他从空观里面一直观进去,把烦恼的力量慢慢慢慢的消灭掉。因为烦恼是根据“我爱执”,我们执着我们生灭的因缘当中有一个自我,所以空观把烦恼消灭以后,他才能够转凡成圣。

但是在修空观的过程当中,可能会忽略了因果的道理,所以佛陀必须把戒律的这一部分把它也扶持起来,就是「扶律谈常」,一方面畅谈清净的佛性,一方面强调持戒断恶修善的重要,这一段有这一层意思。

丙二、示答(分二:丁一、赞许。丁二、正说)

前面都是阿难尊者提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