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零三讲】(5 / 7)

疑情,这以下如来就很清楚的显示来回答这个问题。分两段:一、赞许。二、正说。

丁一、赞许

如来对阿难尊者的请法,一方面对阿难尊者赞叹,一方面允许来宣说佛告阿难:「快哉此问!令诸众生不入邪见。汝今谛听,当为汝说。

继续阅读

首先佛陀先赞叹阿难:快哉此问!“快”,畅快心意。《快哉此问》简单的说是:阿难尊者你问得好啊!你这个问题问得正是时候。因为前面佛陀一再强调理观的重要,可能会忽略事相的断恶修善。所以这时候阿难尊者提出这个问题也是正是时宜,问得好!因为你这样一问,才使令末法众生不入两种的邪见,一方面不会执理废事,一方面不会执事昧理,破除两种邪见。第二、允许。你应该好好的谛听,我会为你详细的说明,众生法界整个惑业苦的生起的因缘。

我们可以这样子讲,诸位我们看前面的「明正助行所成伏断圆三德位」。前面那一段佛陀虽然讲正行跟助行,其实佛陀在整个十住、十行、十回向的过程当中是偏重空观的,他就是一直在破我法二执,我空观破我执,法空观破法执,让心胸慢慢的扩大,内心的功德慢慢的显现、慢慢的显现、慢慢的圆满。

所以前面是理观破烦恼障,这一科以后就修假观了,破业障。前面我们可以说是修空观,偏重在转烦恼障成般若德,这以下这一科是修假观,转业障成解脱德。前面的对治在烦恼,这一科对治在业力,对治罪业。

丁二、正说(分三:戊一、总明二分。戊二、别示七趣,戊三、结示劝修)正式说明三界染净因果差别的道理。分三段:一、总明二分。二、别示七趣,三、结示劝修。

戊一、总明二分(分三:己一、约迷真双标。己二、约情想别示。己三、明纯杂升沉)刚开始讲到三界的因果,佛陀先把众生的内心世界,分成两分。我们一般人这两分都具足,看这个意思,大部分的人都是具足内分跟外分,一个是充满理想抱负,一个充满种种的情爱跟贪欲,这两种分都是具足的。分三段:一、约迷真双标。二、约情想别示。三、明纯杂升沉。

己一、约迷真双标

众生因为迷失了清净的本性,而生起一念的妄想,这时才标举出,在虚妄的妄想中产生内分跟外分。

阿难!一切众生,实本真净,因彼妄见,有妄习生,因此分开内分外分。

我们众生清净的本体,它的确是清净本然,周遍法界,没有三界虚妄的相状执,本来是没有的。这一点蕅益大师会不断的强调,本来没有这种染净因果的、本来没有。本来没有怎么就有呢?因彼妄见,有妄习生。

所以我们在观察一念心性,我们要掌握两个重点:第一不变性跟随缘性。你观不变的时候是本来都没有,如果我们的惑业苦是本来就有,那就糟糕了,那我们就不能改变了。

所以「一切众生,实本真净」,是发明清净的随缘不变之体,体是没有,但是它有它随缘的作用,这种随缘的作用会随顺我们众生一念妄动的因缘,就产生能见所见的无明烦恼的显现。所以这「因彼妄见」就是产生第八识三细的烦恼,这是比较微细的。

「有妄习生」,由根本的烦恼再继续的,一念不觉生三细,境界为缘长六粗,外境的刺激就产生种种第六意识的爱取烦恼的种子跟现行的生起,有妄习生。这是第六意识所产生的枝末的烦恼,前面是第八识的根本烦恼,这两个都是在发明心性虽然全体不变,但是它会随染净的因缘而显现差别的因果。

这个地方是随着颠倒的因缘,产生了颠倒的因果。因为一念颠倒以后,就产生了内分跟外分,“内分”就是我们众生心中的情爱,“外分”就是我们众生种种的理想,这两种。

内分外分都是约着一念的妄动才有的,本来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