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一三讲】(3 / 7)

的,喜悦是非常强烈的,安乐是比较轻微寂静的。

一个二禅的天人他不断的受用喜悦以后,有为的快乐有一个特点就是常者生厌,他搞久了他就非常的厌倦,他觉得喜悦障碍他的寂静。所以他怎么办呢?他就思惟喜悦的过失,他就诃责喜悦,观想这个喜悦就像我们身上如病、如痈、如疮。说:这个喜心在心中活动,就好像我身上长疮一样,非常的负担障碍。所以喜心被他一诃责以后(在禅定当中诃责,那种心力很强),喜心就慢慢慢慢的停止活动了,这时候他的禅定就变成精纯,没有夹杂喜悦的障碍。取而代之的,是一种相似于涅盘寂灭的安乐、相似于(“通”就是相似),他还不是真实的寂灭乐,但是跟阿罗汉的涅盘寂静乐有少分的相似,如是一类,名少净天。因为他的喜悦之心消灭了,所以他内心当中那精纯的禅定生起了,所以有这种寂灭之乐。

无量净天

净空现前,引发无际,身心轻安,成寂灭乐,如是一类,名无量净天。

少净天他从一种很粗重的喜悦,转成一个非常寂静的安乐,他就非常的欢喜,他觉得他的修行成功了。他受用到寂静的安乐以后,他希望寂静的安乐能够增长广大、越多越好。那怎么办呢?他就做一个想,叫「净空现前」。“净”他一方面他能够安住在清净寂灭之乐;第二个“空”观想无边的虚空,他观想他的身心世界就像无边的虚空。这种寂静之心跟无边虚空之相,两个同时在心中显现出来,就产生一个「引发无际」的力量;“引”扩大,拓展的意思。他就把这种寂静的感受就无穷尽的扩展,像虚空一样无穷无尽的扩展(一切为心造嘛!)。最后的结果是怎么样呢?身心轻安,成寂灭乐。身心轻安可以说是遍满整个身心世界,成就这种寂灭的快乐,叫无量净天。他的寂静的力量就像虚空一样无穷无尽的显现出来。

遍净天

世界身心,一切圆净,净德成就,胜托现前,归寂灭乐,如是一类,名遍净天。

前面是讲虚空,这地方讲他的寂灭又更加的圆满殊胜,是世界身心,一切圆净。他又不断的把虚空相跟寂灭乐把它结合在一起。到最后的结果是怎么?「世界」,一个外在的依报;「身心」,正报,依正二报都是圆满清净。当然这地方不但是他观想,也包括他的禅定转深。前面的无量净天只是正报的身心感受到无边的轻安寂静之乐,而且他同时可以感受到,这依报的环境也在释放一种寂静之乐,身心世界一切圆净。这时候他是净德成就,这种寂静清净之德已经是内外成就了。

继续阅读

这时候他的内心是一个什么相貌呢?胜托现前,归寂灭乐。“托”寄托。他就把这种殊胜的寂灭乐当作他身心世界的一个最终的寄托。也就是说,他把它当作他生命当中最圆满的寄托处,他认为这就是所作皆办了,这就是胜托现前,归寂灭乐,名遍净天。前面的无量净天是身心世界的寂乐,这是依正二报的寂乐;不但是身心,包括外在的世界也充满了寂乐。

安稳妙乐

阿难!此三胜流,具大随顺,身心安隐,得无量乐。虽非正得真三摩地,安隐心中,欢喜毕具,名为三禅。

三禅三天这种殊胜的身心,它的特点具大随顺;“随顺”自在的意思。他能够随心自在的受用身心安稳的无量乐。他身心一方面没有喜悦之心的干扰,当然也没有欲界欲望的干扰,又没有二禅喜心的干扰,所以他非常安稳,而且他的身心世界不断的释放这种寂静的安乐让他受用。他虽然不是真实的出世的真如三昧,但是在一念的安稳心中,欢喜毕具。三禅叫「离喜妙乐地」,离开喜心的扰动而产生寂静的安乐。我们可以这样讲,二禅有喜有乐,二禅叫做「定生喜乐地」,但是乐不明显,因为他乐受到喜心的干扰,所以寂静之乐不明显,到三禅的时候他把喜心调伏了,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