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现前。
三禅有五支的功德:一、「舍」,舍心,离喜不悔,远离喜悦之心他不后悔,因为他感受到后面有更殊胜的功德。二、「念」,念念之间爱着这寂静的乐受,他心中对乐受有所贪着,有念心所。三、「慧」,他有善巧的智慧,能够不断的调适自己,让这种寂静之乐不断的增长广大,从他正报的身心,扩展到依报的环境,他有慧心所。四、「乐」,寂静之乐。五、「一心」。
三禅的快乐在经典上说,是有为快乐中是最为快乐的,因为四禅他就没有所谓的快乐这件事情,是完全舍受。世间的快乐感受当中,三禅的快乐是最为殊胜而且最为周遍,不像我们世间的欲望,身心世界的快乐是局部的,他这个快乐是遍满整个身心,遍满整个依报环境,叫欢喜毕具,欢喜是完全的具足,这叫三禅。因为三禅的问题点他还有出入息,他还有呼吸,风吹三禅,大三灾当中还招感风灾。
癸四、明四禅(分二:子一、名凡夫四天。子二、明不还五天)四禅总共有九天,九天当中前面的四天是凡夫外道所居住的,后面的五天,叫五不还天,是三果圣人所居住的。分两段:一、名凡夫四天。二、明不还五天。
子一、名凡夫四天
【图三】
福生天
阿难!复次天人,不逼身心,苦因已尽,乐非常住,久必坏生,苦乐二心,俱时顿舍,粗重相灭,净福性生,如是一类,名福生天。
复次天人,不逼身心,苦因已尽。这地方是牒前面三禅天人这部份的经文。说:三禅天的天人,他的身心世界是不逼身心,他没有欲界的欲望来逼恼身心,他欲界的苦因已经暂时的消灭,他有绵延不断的寂静乐出现。我们也说过,有为的快乐久了以后,他就产生厌倦,常者生厌,他就思惟,乐非常住,久必坏生。他就想快乐这个东西是不能常住的,是非常脆弱的,时间久了以后必定要败坏,所以他这时候想要舍去这种寂静的快乐。
所以他怎么办呢?他用诃责,诃责心中那种绵延不断的寂静乐,是如病、如痈、如疮。他在内心中出现就像身上长疮一样,让他感受到一种负担跟障碍。乐心被他这么一诃责,时间久了以后,苦乐二心俱时顿舍。痛苦当然舍掉了,痛苦在欲界的时候就舍了,乐受也舍掉了,乐受被他诃责以后他也舍掉了。所以粗重相灭,净福性生,苦乐二种粗重的心相都消失了,这时候就一念的舍(不苦不乐的舍心),跟禅定在一起相应,这时候在一念的舍心当中,他产生一种清净的福德。
这个清净的福德是什么呢?就是他的舍心,因为他把所有三界的快乐都舍掉。一个人能够弃舍快乐是最大的福报,就是净福性生。所以这叫福生天,就是那一念的舍心当中俱足广大的福德,这是指他的舍心而成就的福德,叫福生天(福德生起)。
福爱天
舍心圆融,胜解清净,福无遮中,得妙随顺,穷未来际,如是一类,名福爱天。
舍心圆融,前面的福生天是把苦乐二心舍了,舍心生起,但到这个地方他的舍心,就更加的坚固、更加的圆融。为什么呢?因为他胜解清净,他对舍离三禅寂静的妙乐,他产生坚定的理解而决定不后悔。不是舍掉以后,好像心存后悔,不是!他到了福爱天的时候,他舍掉以后,他的内心是完全不后悔,对这种清净的舍心产生了胜解。福无遮中,得妙随顺,在一念清净福德当中成就大自在;“随顺”,大自在。
在古德的注解说:福爱天的天人,他因为舍心的相应坚固,所以他能够所求如愿,他希望出现什么他随时都可以出现,所求如愿,而且随心自在。在时间上是穷未来际,当然这也是有穷尽了,很长、很长的时间能够受用这种福报是没有遮止的,他的福报是没有遮止让他受用,他要什么就能够出现什么,而且是随心自在穷未来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