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是一类,名福爱天。在有为的世界当中他的果报是最为可爱的,因为他要什么就随心自在。
这以下的二天,广果天跟无想天,其实这两个是一个等高度的天,只不过从福爱天以上就分两天,如果是凡夫就生到广果天,外道就到无想天去,这两个是同一天的。
广果天
阿难!从是天中,有二歧路,若于先心无量净光,福德圆明,修证而住,如是一类,名广果天。
从是天中,“是”指的是前面的福爱天。从福爱天中他又不断的去加强自己的打坐,把自己的禅定辗转的增胜。再往前进以后,就有两条歧路:一、若于先心,“先心”指的是福爱天当中那种得妙随顺的那一念心;如果他依止贪恋爱着这一念的:福无遮中,得妙随顺。他能够随心自在,所求如意那一念心中,他继续的爱着这一念心,而加强禅定,这叫「若于先心」。他一路的往前走,产生一种无量的净光,由于禅定转深,他的身心出现无量净光,而且内心福德圆明,这种随心自在的力量更加殊胜广大,依止这样修证而住。
修证而住指的什么呢?这时候他包括了舍心、包括了禅定这两种心修证而住。“舍”包括慈悲喜舍,包括禅定如是一类名广果天。也就是说,他顺着福爱天的那种舍心的福报修证自在而住,他就到广果天去了。
无想天
若于先心,双厌苦乐,精研舍心,相续不断,圆穷舍道,身心俱灭,心虑灰凝,经五百劫,是人既以生灭为因,不能发明不生灭性,初半劫灭,后半劫生,如是一类,名无想天。
这地方指的是外道,假设他曾经有外道的思想,他能够在福爱天心当中,他双厌苦乐,厌离了苦,也厌离三禅的快乐。这时候他怎么用功呢?精研舍心,相续不断。我们前面讲过,福爱天跟广果天是爱着舍心,他因为舍的关系,他福报广大、所求如愿,所以他对舍心是爱着不舍;但这个外道他这时候回光返照,这个舍心也是一个障碍,他就继续的去诃责这个舍心,而且不断的思惟用功,这时候圆满舍到身心俱灭,就把舍心放弃掉了。放弃掉以后,身心俱灭,对色身跟内心的执取暂时的消灭,而且是心虑灰凝;“心”指的是第六意识,不是第七、第八;第六意识的整个思虑是完全凝然不动。
他这个「凝然不动」跟大乘八地「不动地」是不一样的,大乘的不动是真实的不动,是连种子也破坏掉了,我空智慧我爱执的种子破坏掉。因为我们凡夫会动就是有一个自我才会在那边动来动去,他那个不动不是这个意思,那个不动那个自我意识种子是在的,他是用禅定的力量把现行给缚住了,调伏现行不断种子。古德说:「如石压草,如冰夹鱼。」如石压草,把石头搬开以后,春风吹又生,心虑灰凝。他就是专心修无想,把舍心也舍掉了,什么都无想,寿命有五百劫的时间。
这以下是佛陀对他的说明:是人既以生灭为因,不能发明不生灭性。因为他内心虽然舍掉舍心,他安住在无想;无想还是一个有所得,以无想为住,还是有所住,有所住当然就是生灭。以《楞严经》的观念就是说,这个人还是在向外攀缘,还没真实回光返照,还没有真实把心带回家,还是在家外面活动,依止生灭心,因此他就不能成就不生灭的功德。
在无想天的五百劫当中,他的内心是什么相貌呢?初半劫灭,后半劫生。受生到无想天前面半劫,他的第六意识就慢慢慢慢的消灭掉了,进入无想,前六识完全不活动。第六意识的活动一定要有想心所带动,前五识是受,前五识是那种直觉的感受,第六意识是想。想是第六意识的主角,想没有了,第六意识不能活动。「后半劫生」,他要死亡的最后的半劫,他的想又出现了,这是无想天。
我看有很多的注解都提醒我们说:佛陀是禁止佛弟子往生到无想天去。这当中有两个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