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一七讲】(2 / 6)

蕅益大师说:在末法时代,我们应该以「理体」道场为根本,因为事相是很难具足的,这《楞严坛场》是不容易具足的,但是要以理体的道场为本。就是你现在应该要把你本具的那一念清净的本性把它现出来,然后在那个地方安住,这个就是「汝坐道场」,不要跟随无明妄想而转。安住道场以后做什么事呢?「销落诸念」,你要慢慢从无明妄想的心,把心带回家,安住在一念心性以后,开始慢慢的修“空假中”三观,来销亡谢落诸多的妄念。

「销落诸念」这一句话,圆瑛老法师他说:这个地方指的是「脱尘」。我们的根尘识,最外一层是尘,先脱尘,再脱根,最后再脱识,根尘识都脱了以后,这时候「迥脱根尘,灵光独耀,真如现前。」所以这地方特别指的是,初学者你先不要管外境的变化,「销落诸念」就是你的心,不管外境是生灭的、动荡的、是寂静的,你完全把外境放下。「其念若尽,则诸离念一切精明。」这地方指的是一种功德之相,前面的「销落诸念」是指它修行的过程,这以下「其念若尽」是讲它的功德。什么功德呢?以耳根来说是动静二相了然不生,妄念已经穷尽了。

海公讲一个譬喻说:什么叫动静二相了然不生?就是一个人住在房子里面,屋子外面是刮风下雨,屋子里面一点动静都没有,你很清楚外面是刮风是在下雨,但是你的心完全不随外境而转,而且房子里面什么风雨都没有,这地方就是「其念若尽」。这时候心中已经能够脱离比较粗重的妄想,已经不被外境所牵动,别人对我们的赞叹、诽谤,各式各样顺逆的境相来刺激我们,我们已经慢慢慢慢跟这个外境,能够慢慢脱离它了,不一定要跟它在一起了,这时候内心一切精明,内心是精纯明了。

是什么相貌呢?动静不移,忆忘如一。动静不移,是约着耳根来说,耳根不再攀缘外在的动静二相,乃至于意根,不再攀缘生灭二相。“生”就是忆念,我们想到过去的快乐痛苦,“忘”就是忘掉了种种的因缘;不管你想起什么事,不管你忘记什么事,这个意根完全是如如不动,因为六根已经慢慢脱离六尘的系缚。当然这个时候内心当中,当住此处入三摩地。什么叫“此处”?是前面所说的「则诸离念一切精明」,他已经慢慢远离跟外境攀缘的妄念,内心精纯明了。你就在这一念,精纯明了之心,就在这个地方,云何应住?就在这一念心住下去,继续的用功下去。

这地方正式说明,你一个修行的依止处,首先你要先远离六尘,你不能跟六尘再打交道了。当然我们在过去的修学当中,一个初学者还是假借六尘修学。初学者,你看你要看佛像才能够拜佛,你要创造一个音声你才能够摄心,听自己的音声。但是《楞严经》它不是这个意思,它开始回光返照,脱离六尘,然后慢慢的把心带回家,开始走向回家的道路。这时候内心当中是非常的寂静而明了,明了而寂静,就在这个地方住下去,继续的用功下去。

这地方是说明修行圆通的正行,不再随外在的六尘而转。

辛二、正示色阴区宇

前面是指能观的智慧,空假中三观,来观照现前一念的明了精纯的心性,然后不断的观进去,越观越深。这以下是讲到所观之境,你所破的是什么?就是“色阴”。色阴这区宇,区宇怎么说呢?是一种局限。一个人他本来自由自在,但是被关在房子里面,四边有墙壁,上面有屋顶,这个人就跑不出去了;比喻我们这一念心性,无始劫来被根尘识所障碍。因为你的心识已经产生执着了,有我法二执,所以我们一定要依止“根”去攀缘六尘,才够产生了别的识。那现在我们要把这根尘识破坏掉,把这“区宇”对我们一念心性的障碍破坏掉,这就是「色阴区宇」。这种障碍我们看经文就清楚。

如明目人,处大幽暗,精性妙净,心未发光,此则名为色阴区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