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一七讲】(3 / 6)

正式说明,我们所要破的障碍是什么。佛陀在这段经文是用譬喻的方式来开显,说是:如明目人,这个人眼睛打开,这个人已经是大开圆解,他已经开始回光返照,正念真如,他不是像过去他的那一念心随别人的嘴巴转,别人赞叹他,他就欢喜,别人呵责他,他就痛苦,他的心永远是跟着外境在动。「如明目人」就是说,他开始慢慢慢慢,开始勉强自己不要再跟外境在一起了,这个人已经产生观照的智慧,眼睛打开了。

眼睛虽然打开,但是「处大幽暗」,理观虽成,但事修未究,事相的障碍还是在。因为他眼睛打开了,但是他还是处在一个非常黑暗,什么都看不到的房间当中。这就比喻一个修学过程,他在回家的路当中,他已经打开了眼睛,但是旁边处处的障碍还没有消灭。所以说,精性妙净,心未发光,他六根的精妙之性(根性),也就是我们说的,真如本性,还是被色阴所障碍,而不能生起种种广大的妙用,这是「色阴区宇」。

色阴主要是六尘跟五根。什么叫做“区宇”?比方说,我们这一念心本来是随缘不变,不变随缘,是无障碍的,但是我们习惯性老是跟外境在一起,以眼睛来说,我们就会被明暗相所障碍,我们光明的时候看不到黑暗,黑暗的时候也看不到光明,我们的六根永远活在对立。这地方就是说,他虽然修止观了,但是他的障碍犹存,所以他必须要等待它慢慢的破除。

辛三、悬示色阴尽相。

佛陀先预先的显示色阴穷尽之相。

若目明朗,十方洞开,无复幽黯,名色阴尽,是人则能超越劫浊。

一个人眼睛打开了,而且他所处的环境是,十方洞开,无复幽黯,他所见的环境是,洞然开明,没有一点的黑暗相。这就是色阴已经穷尽了,前面有说过「动静不移,忆忘如一」,他这时候耳根不为动静二相所障碍,乃至于意根不为生灭二相所障碍,眼根也不随明暗二相所障碍。这就是他色阴穷尽之相,这个人已经不再被六尘境界所转。一个人不被六尘所转,表示他能够掌控六尘。

蕅益大师说:佛陀他为什么自在?你看佛陀去厕所,他闻到的味道都是香气;你去毁谤他,进入到佛陀的音声都是美妙的音声。他为什么能够于法自在呢?因为他不随妄转。这地方很重要,你不为它所转,你就能够转它;你要被他所转,那你永远处在被动,他要你怎么样,你就怎么样;你能够不为它所转,你就变成主动,我说这莲华是黄金色的,它就变成黄金色,我说这大地是七宝的,它就变成七宝。他已经超越了色阴的障碍,六尘的色阴已经不再障碍这修行人,他在色阴当中得大自在。这地方是说明,他这种人是眼睛打开了,而且在这种光明的地方,他能够随心自在。

继续阅读

辛四、结示本惟妄想

说,这色阴是么来的呢?为什么我们就一定要被六尘境界所障碍呢?其实这是我们自己妄想捏造出来的。

观其所由,坚固妄想以为其本。

我们之所以被色阴所障碍,其实是过去生中一念坚固的妄想,以为其根本。蕅益大师说:什么是坚固妄想?简单的说,就是「随众生心应所知量,循业发现」。比方我们以眼根来说,眼根我们看到东西它有远近的差别,凡夫所见不过分寸,我们一个墙壁就看不过去了;阿罗汉他观三千大千世界如掌中庵摩罗果,他能够看整个大千世界;菩萨能够看百千万个大千世界;佛陀能够照见无量无边,无穷尽的三千世界。

同样一念心性,众生本具,诸佛所证,同样一心性,为什么所见就有这么多的差别呢?因为妄想有轻重差别,我们妄想打得比较重,所以我们的障碍就比较深;阿罗汉的妄想就比较轻薄,所以他看得就更远了;菩萨的妄想就更轻薄,佛陀是完全没有妄想。所以说,当我们坚固妄想慢慢轻薄的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