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八十三章 刘复下山之融合(11 / 12)

汉末独行 王家小郎君 262 字 2020-10-13

了他的先见之明。

《后汉书·卷六十二·荀韩钟陈列传第五十二》:时岁荒民俭,有盗夜入其室,止于梁上。寔阴见,乃起自整拂,呼命子孙,正色训之,曰:“夫人不可不自勉。不善之人未必本恶,习以性成,遂至于此。梁上君子者是矣!”盗大惊,自投于地,稽颡归罪。寔徐譬之曰:“视君状貌,不似恶人,宜深克己反善。然此当由贫困。”令遗绢二匹。自是一县无复盗窃。

这个说白了就是传说中的那句“梁上君子”,这件事也从侧面反应了陈老先生理性和感性,算得上是他的从政理念,再加上他的人格魅力,虽然这种方式不能通用,却是传奇。

另外一件事是和张让有关,毕竟当初十常侍让他受了不少的苦楚,他和这些人,理论上是水火不容的,不够他却是一个能屈能伸的。

中常侍张让的父亲去世后,葬在颍川。虽然一个郡的人都来参加葬礼,但却没有一个名士愿意去吊唁,张让感觉很耻辱,只有陈寔参加了葬礼。第二次党锢之祸爆发后,张让感念陈寔的恩德,所以对他及一些名士多有保。

陈寔和管宁都是一样的人,不能说他们不喜欢仕途,也不能说他们对仕途失望了, 只不过在仕途之外,他们更喜欢教化。

或许是因为他们看得透了,所以才放弃了仕途的这个想法,专心去教化天下,有教无类这四个字说的很是容易,但是想要做到,却是异常的艰难了些。

颍川长者陈寔陈仲躬,开启了教化天下寒门的先驱。

颍川设学,有教无类,诚邀天下之学子入他门下学习,除了华歆,管宁等人之外,当年陈寔颍川设学之后,无数学子的进入,不但一度让颍川成为了天下士子之中的翘楚之地,更是出现了无数和他一样之人。

管宁先后在辽东和中原教学,他的名声加上他的能力,天下不知道有多少士子学徒都出身于他,这是给天下爱寒门走了一条出路。

至于和管宁齐名的邴原,同样是在教化之处,留下了自己的赫赫威名。

邴原在外游学八九年之久,他常常通宵达旦地和挚友高谈阔论,和名师一起谈诗论道。俗话说:“酒逢知己千杯少。”每逢有人劝酒,邴原都是只望一眼酒杯,然后含笑摇手,表示自己不会饮酒。其实邴原是为了不荒废学业才克制自己,滴酒不沾的。学成回乡后,邴原广收门徒,为了尽心教学,他仍是酒不沾唇。在邴原耐心地教诲下,门徒中有几十人学得非常精深,成为当时有名的学者。

为了学识而克己,说明了他的坚韧,为了学生而克己,说明他的心意,这两个人的操行,是当初天下都为止敬佩的,也正是因为如此,陈老太爷和管宁先生,在这个天下的命声望很高。

(陈寔和管宁的名声是可以达到天下乃至边疆,达到异族的身上,这不是虚名,而是真的,若是没有他们两个人一直任劳任怨的在民间教学收徒,寒门早就结束了。

中国历史上的文人士子分两个部分,一个就是隋末唐初之前,还属于世家的那一拨人,其中魏晋时期,那是世家的巅峰了。

所有历史书都会告诉你,寒门士子之所以有了出路,那是因为活字印刷术,是因为科举制度,是因为隋炀帝,唐太宗,武则天,可是谁也没有说这群去考试的人是怎么出来的?

同样都是士子,一方面只有破衣烂衫,连个书本都没有,从小没有人教导他识字,教导他学识,他是怎么能够成为人才的。

世家之人从小吃穿不愁,只需要学习即可, 就算一个个都是二世祖,难不成他们还能考不过一群大字不识的?

可是为什么从那场乱世之后,那些寒门子弟却是慢慢的可以和世家之人比拼了,他们的学识是怎么出现的,他们的能力是怎么出现的,是谁在教导他们。

而答案很明显,就这以陈寔为首,管宁和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