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0章 清朝名将海兰察:鄂温克族的传奇英雄(3 / 6)

寨。叛军自噶尔丹寺前来救援,海兰察将其击败。四月,将军阿桂令他前往宜喜,与明亮会合侦查大军进军的道路,准备合攻。

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海兰察攻克了舍齐、雍中两寺,屯兵噶拉依河岸,把守险要地带。不久,与福康安、普尔普等一起截断了噶拉依右路,攻克了大石卡,转移火炮进击扎木什克寨。二月,大金川的头目索诺木束手就擒,金川之乱被平定。清廷加封海兰察为一等超勇侯,并赐双眼花翎。清军回到京城之后,乾隆帝亲自到良乡城南慰劳,赐给他御用鞍辔和御马一匹。海兰察的画像被悬挂于紫光阁,位列前五十功臣,乾隆帝亲自题写赞词,表彰其功绩。

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海兰察被授予正黄旗领侍卫内大臣之职。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他又被补充为公中佐领。

三、镇压回民起事

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甘肃和青海地区爆发了回族和撒拉族的反清起事。面对这场动荡,清廷派遣海兰察前往镇压。四月,海兰察率军抵达兰州,并指挥军队攻打龙尾山。当时的回军选择在山洞中据守,利用地形优势进行防守。随着阿桂的到来,海兰察被委以重任,统辖诸军,指挥作战。

同年五月,海兰察与明亮、额森特等将领一起分左右两翼进入山区,对回军展开围剿。在越过水磨沟后,海兰察迅速率部登上华林山。回军看到清军攻势猛烈,感到恐慌,纷纷出洞迎战。清军采取了诱敌深入的战术,假装撤退,诱使回军追击。待回军进入预设的伏击圈后,清军从两侧杀出,给予回军重创。在战斗过程中,回军见到海兰察骑马出现在战场上,纷纷溃逃,清军借此机会进一步打击了回军的士气。

到了闰五月,海兰察采取了更为灵活的战略。他指挥阿拉山的骑兵绕到华林山的江南侧,预先埋伏,等待回军出现。同时,海兰察亲自率领训练有素的部队,攻取了回军的四个堡垒。在这次激烈的战斗中,海兰察身先士卒,不幸中枪受伤。乾隆帝得知海兰察的伤情后,特别下令阿桂好好安抚他,表彰其英勇行为。

继续阅读

面对回军占据的大堡垒,海兰察并没有轻易放弃。他单骑前往五泉山侦察敌情,并在华林山中设下埋伏。当得知回军返回时,海兰察指挥伏兵突然出击,一举攻克了回军的堡垒。随后,清军进入回军营地,焚烧了他们的住所。回军被迫退守华林寺,海兰察率军包围了寺庙,并发动总攻,歼灭了许多回军,还将回军的头目斩首示众,震慑了当地民众。

在平定回民起事后,乾隆帝高度赞扬了海兰察的功绩,并授予其子安禄三等侍卫的职位。然而,和平并没有持续太久。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四月,甘肃的回民再次发动叛乱,秘密传播新教义。清廷任命尚书福康安视察军队,并授予海兰察参赞大臣之职,以协助处理此次危机。

回军在静宁底店驻扎,海兰察带领巴图鲁侍卫等精锐部队,逼近回军的据点。他精心布置伏兵,一举歼灭了大部分回军,并攻破了石峰堡,俘虏了回军首领张文庆等人。由于在此次行动中的杰出表现,海兰察的儿子安禄被提升为二等侍卫,并被允许在乾清门行走,还被赐予了骑都尉的世职。

四、平定台湾

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台湾爆发了林爽文领导的起义。面对这场突如其来的动乱,乾隆帝迅速作出反应,任命福康安为将军,并授予海兰察参赞大臣的职务,负责协助福康安平定叛乱。

十月,海兰察随福康安从鹿仔港渡海登陆台湾。三天后,海兰察率领二十名巴图鲁勇士前往彰化的八卦山进行地形侦察。此时,叛军刚刚在山上设置了关卡。海兰察骑马率先登顶,叛军见状蜂拥而至,海兰察拉弓射箭,射杀多名叛军士卒,其余叛军见状纷纷逃跑。乾隆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