菌引起的,因此消毒和预防的方法在医学界迅速流行起来。
1862年,巴斯德因其在微生物学和化学领域的杰出贡献,当选为法国科学院院士。这一荣誉实现了他恩师毕欧(Jean-Baptiste Biot)长期以来的愿望。巴斯德正式成为科学院院士的第二天清晨,他和夫人手捧鲜花,来到毕欧的墓前,献花默祷,向长眠于地下的恩师报告这一喜讯。这一举动不仅表达了他对恩师的感激之情,也展示了他谦逊和感恩的品格。
尽管巴斯德在科学研究上取得了巨大成功,但他的个人生活却充满了悲痛。从1859年到1865年间,他失去了四位亲人——父亲、两个女儿和一个儿子。这些打击令他悲痛欲绝,但并没有动摇他对科学的执着追求。他继续投入到科学研究中,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为人类带来更多的福祉。
1867年5月,巴斯德的辛勤工作终于得到了国际社会的认可。在“万国博览会”中,他因为低温灭菌法(即巴氏消毒法)所取得的成就而获得杰出奖。这一奖项不仅肯定了他的科学贡献,还使他被聘为索邦大学(Sorbonne University)的化学教授。巴斯德并没有对自己发明的巴氏消毒法申请专利,而是将其公开,他认为利用研究结果获利是学者的耻辱。
七、蚕医生
19世纪60年代,欧洲大陆的蚕卵普遍感染了一种严重的疾病,这对法国的蚕丝业造成了毁灭性的打击。全国三千六百个市长、议长及养蚕者纷纷上书上议院求助,政府因此成立了一个专门研究蚕病的委员会。巴斯德的老师杜马(J. B. Dumas)担任委员会主席,他立即想到了巴斯德,希望他能解决这一棘手的问题。尽管巴斯德自认为对蚕一无所知,甚至连蚕的形态也不清楚,但在了解到法国每年因蚕病损失高达1亿法郎时,他毅然接受了这一任务。
1865年7月,巴斯德抵达了法国南部的养蚕重镇阿拉斯(Alais),开始亲身体验和研究蚕病。病蚕的身上长满了棕黑色的斑点,法国人称这种病为“胡椒病”。得了这种病的蚕,有的在孵化后不久就死亡,有的勉强活到第三龄或第四龄后也难逃一死。极少数的蚕虽然能够结茧,但钻出茧的蚕蛾往往残缺不全,它们的后代同样是病蚕。当地的养蚕人尝试了各种方法,但都无法治愈这种疾病。
巴斯德用显微镜仔细观察病蚕,发现了一种很小的、椭圆形的棕色微粒。他推测这些微粒可能是导致蚕病的元凶。为了验证这一假设,巴斯德进行了详细的实验。他将这种微粒刷在桑叶上,然后让健康的蚕食用这些桑叶。结果,这些健康的蚕立刻染上了“胡椒病”。这证明了这种微粒确实是传染源。
巴斯德进一步研究发现,这种微粒可以通过多种途径传播。他指出,放在蚕架上面格子里的蚕的病原微生物,可以通过落下的蚕粪传染给下面格子里的蚕。因此,他强调所有被感染的蚕及污染的桑叶必须销毁,必须用健康的桑蚕从头做起。
除了“胡椒病”,巴斯德还发现了一种细菌性软化病。这种病的病原体是一种寄生在蚕肠道里的细菌,会使整条蚕发黑死亡,尸体像气囊一样软,很容易腐烂。巴斯德告诉人们,消灭这种蚕病的方法其实很简单:通过检查淘汰病蛾,防止病害的蔓延,不使用病蛾的卵来孵化蚁蚕。这一方法迅速被养蚕人采纳,效果显着,挽救了法国的养蚕业。
继续阅读
八、啤酒
1870年,普法战争爆发,法国战败投降。面对普鲁士军队的暴行,巴斯德感到极度愤慨。他毅然将德国波昂大学颁发给他的医学博士学位证书退还,以示抗议。这场战争不仅毁坏了城市和学校,还使他的家乡被德国占领。在国家遭受苦难的时刻,巴斯德深感责任重大,他想,他还能做些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