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且她还说这个淫戒是没有过失的,因为它非杀非偷,也不去偷人家,也不去杀人家有何过失?破戒以后又破见,结果现身堕入地狱。还有,琉璃大王灭释迦族,也是现身堕入地狱。那么到底地狱在哪里?既然我们本性是清净的,怎么会有地狱呢?
这一段讲到业力的问题,提醒我们要好好地持戒。这是怕我们在观照清净本性的时候产生执理废事——执着空性的道理而忽略了因缘的业果。所以讲到七趣的差别。
第六段,借无闻比丘为语端而备明五阴魔境。
“无闻比丘”是说,有一个比丘成就了四禅。他死了以后,生到四禅天,结果天报享尽的时候五衰相现,他又面临了死亡。这个时候他内心非常地瞋恨,他以为他得了阿罗汉果,他以四禅当作四果,因为他没有听闻教理,结果他就谤无阿罗汉,谤没有佛陀,说世间上原来没有阿罗汉——你看我成就了四果阿罗汉,结果还是流浪生死。因为谤佛、谤法的关系,他在禅定消失的时候,就直接堕入阿鼻地狱了。这里说明了正见的重要。前面是破除执理废事,这一段是破除执事昧理——在修学过程当中失去了正见的观照。
破戒跟破见,这两个是我们在返妄归真的过程当中很容易产生的两种过失。这两段讲得很详细,讲到破戒、讲到破见。大概一个修行人,有什么奇奇怪怪的修学,《楞严经》里面都有。古人说,《楞严经》是照妖镜,一点没有错。佛陀在那个时候就已经预知末法时代很多奇奇怪怪的修学。破戒跟破见就是在修首楞严王三昧当中所要避免的两种过失。
总而言之,《楞严经》的三昧包括戒定慧。蕅益大师说:没有出世的妙戒,决无出世的定慧;若无出世的智慧,并失中道的妙戒。所以大乘的戒定慧,是互相摄受的。
我们讲开悟的《楞严》、成佛的《法华》,《楞严经》是开悟,《法华经》是成佛。《楞严经》在找本性的时候,它偏重在体性上、偏重在空性。虽然我们讲真如是不变性跟随缘性,但是《楞严经》,你看它整个把心带回家,它偏重在那个清净的本体、它偏重在那个从假入空这一部分,让我们找到我们的本性——所谓的明心见性,所谓的开悟。对于广修六度,在本经当中讲得很少很少,《楞严经》主要是把心带回家。
《法华经》是让你从家里面再出来,再从空出假,广修方便,所以《法华经》讲到无量的方便,乃至于一举手、一投足皆已成佛道,只要你安住在真实的心,什么都是成佛的因缘。所以到了《法华经》,是以心力来引导法门,法门本身不是重要的。刚开始,佛陀在法门当中作了很重要的定义:说修五戒可以成就人道,修十善可以生天,修四谛成就阿罗汉,修六波罗蜜成就菩萨道。到法华会上说:那都是方便说,其实是以心为本。你发菩提心,一切都是成佛的资粮,没有这种五乘的差别。所以智者大师判教说:在方便的教法——所谓的权教当中,是用法门来摄心的。佛陀看这个人还不能了解本性,先用法门来摄持你,等到真实法开权显实以后,那是以心来摄法。你是发什么心、你修什么法门,都跟你的心相应,那是以心作根本。
《楞严经》谈到的心,是本体的心,它强调把心带回家。《法华经》的心是从家里面出来,发菩提心,广修六度的心。一个是摄用归体,一个是依体起用。所以我们应该在修学次第上,先了解《楞严经》,先摄用归体;再依《法华经》依体起用。差别在这里。
净界法师【首楞严王三昧】要义